分卷阅读360
“是拙荆教得好。”——他连“拙荆”都知道,还用得很贴切。
他的底细,霍项处早有载录:不光王妃是汉家女子,本人更与平卢节度使李守忠、威远将军李昊琛夫妇大有渊源(详见《庶出》)。元成闻听后点头,道“甚好”——回纥王族中并非所有人都赞同与天启交好,尤其这两年遇上风调雨顺,水草丰美滋养得牛肥马壮人强,稳定壮大之势显著,便有人蠢蠢欲动,鼓动回纥可汗与天启分庭抗礼,虽未成气候,总是隐忧所在。多些伊布王子、帖尔汗王子这样的力量,天启与回纥才有望长睦久安。
帖尔汗身为催嫁、如今算迎亲使者更合适,自是归心似箭,恨不能一步十里,却是出了帝都不久、车驾方提起速便接到暂歇之命,一百个不解,打马来到元成身畔,张口就道,“殿下,莫非还有什么典仪?”汉家的规矩是真多,三书六礼还罢,光今日登程,又是拜天又是辞宫的,出皇城时太傅领着拨人礼赞,出都城时镇南王爷又领了帮人壮行,照这样子,他今年能不能走得出天启地界?
“王子稍安。”元成从远处收回视线,道大队人马长途远行,车轮马掌都得确保无虞——行前检查看不到那么全面,行动了这一段,有隐患的才能暴露出来。帖尔汗是马背上长大的人,闻此自是明白,遂无二话,自命使团的人也都各自检查不提。
淑琳戴好了垂纱笠帽才搭着德琳的手下车,四下里一看,惊讶,“二姐姐,这不是……”这不是前年送别三姐姐的地方吗?
“嗯。要在此检查车马。”德琳触目驿路闲亭,心中百味。晃眼间看到高处与回纥王子站在一起的人,睥睨四顾,意气风发,只觉不能直视,借搀扶淑琳,背过身去——按礼俗,第一个看到淑琳面目的回纥人需是伊布王子,据说他会在汉回交界处相迎,故在那之前,德琳要避免淑琳不小心被使团的人窥见面貌。
“秦大哥?”转过头就看见向她们走来的人,德琳疑惑:他手里握着什么?
“参见公主。”秦简向淑琳长揖,直起身来对德琳点了点头,依旧对了淑琳,“这是出皇城时,太傅大人要下官寻机转交给您的。”将握着的长条匣子双手递向淑琳。
纱笠下的淑琳明显一怔,忙不迭接过匣子,就手打开了。德琳在旁一看,先是一怔:匣中是柄黄玉兰花纹的镇尺,常年摆在她们父亲书案上的……,反应过来,伸手从淑琳手中取镇尺,就听秦简道,“太傅大人说,以此为公主出嫁的贺仪。”德琳翻检了镇尺,果在一角找到四个细小的字:慎重、平安,新刻不久的,字纹儿还泛着新。淑琳也看到了,一手攥过去,摩挲着那四个字,对秦简颔首,“谢谢少监了……,他日,请转告我、杜太傅,就说女、我会铭记他的话,请他……请他多多保重。”低头靠向德琳,低声道,“我又想哭了怎办?”三姐姐出嫁的时候,爹送了她一方端砚,要她“不须悔、不需惧”,那时她玩笑,说将来我要出门子,爹爹送我什么呢?杜太傅、那时还是杜尚书,也是笑着说“送你方镇尺,压着你的猴儿性子”,她爹还记着这话……
淑琳低头似哽,德琳捏了她手,对秦简道,“这一路风尘颠簸,大哥能受得了吗?”
秦简瞥目向了别处,笑道,“你们都受得了,我有何受不了?”——当初以为会是德琳和亲,他已下决心随同远嫁,未料事情变故,随同远嫁亦变成了送嫁:都道公主和亲是可载史册的大事,皇家着他亲历其中,更足以将盛况传世。
“少监,二、教习,这条路走下去,就能通往平卢吗?”淑琳缓过来了,插话:三姐姐当初是从这里登程的,那她接下来要走的,是当初三姐姐走过的路?
“平卢往东北,回纥往西南,过了八方台就分成两股道儿了。”
“不是说平卢和回纥挨着界吗?”
“挨是挨着,可就好比……,好比宁王府和裕王府是挨得近,可你不能穿过宁王府进到裕王府里头去。你得各走各的道、各进各的门儿不是?”
秦简直挠头,想着怎么能叫淑琳明白。淑琳看着他比比划划的,极认真听着,却显然似懂非懂,德琳在一旁看了,不由莞尔,浑不知远处高坡上,有人看着他们,蹙眉对了容尚仪,“秦少监在那里做什么?要他检点些,休让帖尔汗王子他们误会。”
第174章 迢迢(五)
容尚仪看看远处专心交谈的那三位,以及环侍的舜娘、秋蒲、墨莲、绿菱等人,实在看不出当中哪个人或哪一样失了礼仪规矩,能被帖尔汗王子他们误会。心里不以为然,过后还是找了秦简。秦简果然不服,“我怎么不检点了?!光天化日,众目睽睽,我……,哦,我知哪儿不检点了,是因跟我说话的有杜教习吧?可不可笑?!那是我师门女弟!再说了,德琳多大我多大?怎么能想到……?你都明白、都不醋,他生什么疑?……”
“闭你的嘴!”容尚仪斥他,“你明知他疑心,不能避讳些?”
“怎么避讳?!”秦简脾气也上来了,“再说为何要避讳?又有何要避讳?我是这一趟的撰录官,少不得与公主和她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