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

第218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萧曜莫名而笃定地想,易海哪里是未必强过正和,只凭眼前这个人,易海已然胜过正和不知几许。
    果然,他在程勉的眼神中,读到了同样的念头。萧曜定了定神,并不急于追问下去,又对裴翊微微一笑:“景彦觉得,若我决意向朝廷请旨更改治所,最快几时可以办妥?”
    裴翊倒是很快告知了自己的答案:“快则明年开春,若是别驾另有安排,恐怕还要一年。”
    萧曜却不信这能耗费一两年的工夫,没多想就说:“今年的除夕,我还想在易海过。”
    可待他真正以陈王兼连州刺史的身份来到易海城下,再度与裴翊重逢,正是来年的立夏当日。
    一年未见,无论是易海城还是裴翊颜延他们,都与记忆中无二。反而是在见到萧曜后,颜延笑说:“小郎君长高了,也结实了……马么,更是骑得好多了。你们汉人有一句话,士别三日什么的,真是很有道理。”
    “正是如此。”裴翊微笑的目光从萧曜身后浩浩荡荡的队伍中又回到已经下马的萧曜身上,笑着点点头,问,“殿下这一路还顺遂么?”
    “都顺遂。随行的人多,要是都按我的节奏赶路,未免太辛苦了,在驿站住了一晚。”萧曜也回身看了一眼随行的人群,才继续回答裴翊的寒暄,“这几日陆续还有人马从正和赶来,亏得有景彦和子语在两地调停,不然还不知道要怎样手忙脚乱。”
    朝廷准许更改治所的旨意送抵正和是在去年的秋末,上一次连州治所从易海内迁至正和,已经过去了上百年,不仅没有了亲历者,连当年内迁时的文书,也早在漫长的时光里被虫蛀得不成样子。即便萧曜下定了决心,更以亲王之尊力压众议,但真正着手搬迁官府,依然吃了一番苦头——连州府上下官员大多不愿离开正和,所幸在正和一方,既有程勉博闻强识、费诩精于政务,而易海又有裴翊,所以纵然不断有各种阳奉阴违,萧曜还是办成了他到连州这两年多来最重要的一件事。然而,刺史府虽然如萧曜所愿重新迁回易海,但凡事难以全美,萧曜亦在一年多的劝谏拉锯中养出了耐心学会了权衡:他将正和与长阳的日常政事交由刘杞和彭全处置,由于此二县的户口多于易海,更干脆令多数的府吏、甚至刺史府诸曹一并留在了正和,在易海的太守府内,除了倚仗县衙的官吏,起用的皆是在迁移治所这一年中拔擢的低层官吏,而萧曜自己,虽然嘴上没说,内心却拿定了主意,宁可多劳动自己,也要在各县勤加走动,决不能因为东西各县被荒漠隔绝,就心安理得地闭目塞听甚至厚此薄彼。
    “子语缜密稳重,是殿后的不二之选。也多谢殿下割爱,先将五郎遣来了,解我燃眉之急。”
    萧曜先是示意众人一并入城,然后才压低声音问:“他来这些天,同你们说为什么先来没有?”
    “大致提了提,说是与刘别驾起了龃龉,相看两相厌,就被殿下先打发到易海来了。”
    萧曜说:“他忙完治所搬迁的事情,想趁春汛未至又尚未农忙,将黑河的河道先行疏浚一番……”
    说到这里,只见裴翊眼中幽光一现,萧曜一笑,停了下来。
    黑河河道常年难以疏浚,根源在连州城内的豪门有意在上游截流水源,以便在春汛到来后淘取河中的玉石。几十里的河段实则各有其主,多年来,黑河沿岸约定俗成的规矩是春汛与夏汛之间各家负责各自的河段,但越到下游,河床越宽,泥沙越多,所出越少,越是没有疏浚的动力,而盘踞上游的各家本就是州内根深蒂固的世家,除了驱使奴婢,还招纳流民,广蓄家丁,寻常人不要说是下河淘玉,就连沾一沾河水都容易引来是非。自古治水,上策是先理上游,在萧曜与程勉终于能一窥其中的盘根错杂、也互相提醒过尚不是时机之后,也不曾想到,即便程勉官职加身,想一探其中的深浅,都不免落得被驱离的局面。
    “……程五想做的事情,现在是做不成的。但他脾气大也是实情,还是让他先来易海,免得动气,也不要临到走了,还生事端。”又一次开口后,萧曜神情里蓦地多出几分忍俊不禁,“不过黑河的局面确实也不应该只归于刘别驾一人,积重难返罢了……相看两相厌倒是一句实话。”
    最后一句话说得很轻,裴翊听完,答道:“五郎来易海这半个月,除了和我一道安排新刺史府的各项事务,闲暇时光也都用在治理易水上。我们原以为殿下昨日会到,他昨天还专程从城外赶回来了。”
    萧曜抬头看看天色,心中一动,说:“怕是还没醒。不过景彦,治水是他的志向,也是心事,可惜连州没有大河……也幸好没有。”
    说完他又一笑,将话头岔开了,这时颜延说:“你们定下行程后,我总想着要送一点礼物。想来想去,虽然没什么新意,但我觉得还是很合宜的。现在你也来了,等稍加安顿几天,就可以去取了。”
    “还有礼物?”
    “你们这也是迁居嘛,应该备上一份。你和五郎的礼物都是一样的,可没有厚此薄彼。”
    在叙旧中,裴翊和颜延陪着萧曜一路走回萧曜的住处——治所西迁一事议定后,萧曜就给裴翊去信,请他妥善安置从旧刺史府中迁出的县学学童,又请他将当年自己住过的宅院买下,有他做前例,其他人也无不马首是瞻,以不扰民为第一要务,就在刺史府附近安居。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