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

第三百三十二章山西大丰收!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于是就这样,很快两个月的时间又过去了,夏收正式开始了。
    并且这次的夏收不仅牵动着整个山西百姓的心,甚至连朝廷都是非常关注的(没办法,在这样大灾年的背景下,各地都是粮食紧张啊),朝廷都特地派出了六名巡查御史,分三队前来山西考察夏收情况。
    而之所以如此重视(一般像这样下到地方考察,或者勘验某场军功,只派一个监察御史,而现在派了六个),因为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这次考察的结果,是决定杨山芦治理山西是否成功,提供最直观的数据,也就是盖棺定论!
    或者说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或者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啊!
    如果考察下来的结果是不成功,那么被损害了利益的众多山西权贵们,就可以趁机大放厥词,大肆攻击杨山芦了,当然如果成功的话,那他们就可以闭嘴了,所以这次的考察非常重要(也就是类似后世的那种调查组)
    至于第二个原因,那就是因为我中华民族,在这个小冰河时期里,实在是多灾多难啊……也就是各种怪异天气频发!
    就以苏杭这种最富庶的地方举例,崇祯十三年五月,苏、松、湖等府突发倾盆大雨,昼夜不停!水势骤发,不分堤岸,屋宇倾倒。这种暴雨成灾,田里的收成也就可以想象了(庄稼全部淹死,导致粮价暴涨,斗米至银七八钱,民食草木根皮俱尽啊)
    然后崇祯十四年四月,同样是苏杭,却又大旱不雨,飞蝗蔽天,结果又是粮食绝收,米价暴涨,流丐满道啊……乃至民间以糟粮腐渣为珍味(写到这里都快要哭了)。
    所以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这种鱼米之乡,都是这幅惨象了,大明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要是整个山西能够获得大丰收的话(山西原本是一个需要进口粮食的省份),这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来说,都能带来多大的帮助啊……
    所以这次的山西夏收,牵动着各方面的心!
    *****
    李应明和钱守廉是这次朝廷派出的巡查御史之一,两人身为一队进行巡查,其中钱守廉不仅是其中的领队,他还是一个东林党人。
    所以在这次至关重要的调查之中,他们就已经确定了路线,第一站先到距离京师较近的灵丘县,然后考察完毕之后再到代县,因为代县的县令就是一个东林党人(当初应杨山芦之邀而派来的),所以考查起来更加方便。
    这样定好巡查路线之后,他们两人就带着几名随行的书吏属员,还有数名亲信家丁,就这样开始了巡查之旅。
    而等到他们刚刚进入灵丘地界之后,就是感觉眼前一亮……要知道他们是从京师来到山西地界的,可是从京师过来的这段路上,所见所闻实在是令他们不愿意多想的……
    反正经常可以看见饿毙的饥民,经常可以看见路边的尸骨,田野里也是枯萎一片,了无生机(老天爷不给力啊),可是等到进入了山西地界,却是仿佛进入了一个新世界。
    就拿他们所到的灵丘县来说,视野所及之处,全都是一片片金色的麦浪!甚至那种金色的麦浪都是远到天际的!包括在田地中,更有无数的农民正在拼命收割麦子的,而且看他们干劲十足,脸上带着笑容的样子,实在是让他们不敢相信……这简直就堪比世外桃源了呀!
    (因为如果是佃户在干活的话,没有人会这么高兴的……收获后的七成到八成要交上去,谁又会这么高兴呢?)
    虽然现在的东林党人几乎已经和杨山芦结盟,不过钱守廉干事还是非常认真的(他知道这次考察将对朝廷以后的政策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看过之后,他不仅派出随行的属员,下到田间地头实地检验收成,甚至他还亲自下到田间地头,去和这些农民们攀谈。
    而等到他了解了实际情况之后,果然是令他击掌赞叹……因为这就和之前听说过的一样,这些老百姓居然全都是自耕农,他们正在耕耘的土地,全是他们自己的!包括收割下来的麦子也全是他们自己的,所以还能不卖力吗?
    他这样就呆了一天,然后到了下午,他派出去的那些属员,也全都是回来禀报了,只是这些属员的脸上,也全都是掩饰不住的震惊之色:“大人,太厉害了呀!根据统计上来的数据,平均亩产高达七斗啊!”
    “什么?有没有搞错啊?居然有七斗?(约130斤)”虽然钱守廉平时不接触农桑,可是在这里呆上大半天之后,也知道产量肯定不低,可是现在听到这个实际数字之后,还是被吓了一大跳啊!
    而看见被钱守廉质疑,那些属员就不干了,虽然他们也同样非常震惊的:“没错呢大人,真真切切的是七斗的亩产量啊!”
    而在确定之后,钱守廉都有些呆傻了……按照他事先做过的功课,要知道原本来山西各地,正常的亩产量一般只有五斗(88斤),就算是两湖这种鱼米之乡,也只有七斗的产量而已,可是现在呢……治理山西才区区一年,就已经达到了两湖的水平了?
    而比起钱守廉来,另一位巡茶御史李应明的观察力,却是更加细致一些,他在感叹的同时,却已经发现这些田地中与众不同的地方。
    例如在每块田地中,基本都挖有深水井,配有水车的,包括土地的各种起垄,还有各种耕牛耕耘过的痕迹,施用了肥田粉的痕迹,都是一一在目,而能做到这些,显然都是下了大本钱的。
    “善!大善!”确定之后,这两位巡城御史都是连声称赞啊……老实说一开始对于朝廷把山西这么大一块地方,交给杨山芦这个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治理,他们还是持保留意见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嘛),而且他能治理好整个东路,可是不一定能治理好这么大的山西!
    可是现在呢?这样的实际成果实在是让他们又惊又喜的……值此国难当头,灾荒遍地之际,实在是大明之幸啊!
    而接下来呢,他们又按照预定的行程,来到了代县。
    而等到到达代县之后,就是受到了代县县令王梦锡的亲自接待,因为大家同为东林党人嘛,所以王梦锡都是放下了公务,抽出半天时间来亲自陪同的。
    而且代县原本是属于那位晋王的封地(就是已经嗝屁的那个),所以如果是原来的话,粮食收获再多,也全是晋王府的事情,和老百姓没有一点干系(能给你留一点嚼口,不让你饿死就算不错了),不过现在嘛,灵丘县的一幕就在这里重现了……同样的丰收景象,同样的干劲十足……
    甚至在巡查田间地头的时候,钱守廉还意外的发现了一种藤蔓,并且这种滕蔓还长得非常好,青翠碧绿的,远远看去就像一块绿色的地毯。
    老实说在进入山西地界之后,他就不止一次地看到过这种藤蔓,不过一开始他也没放在心上,以为只是一种长势比较强的杂草什么的。
    可是现在屡次三番的看见这种藤蔓,甚至在相邻这么远的两个县都能看到,他就不由得上心了,而看见他在打量这些东西,那位代县县令见了就是嘿嘿一笑故意考校他道:“钱兄,今天小弟就冒昧的考考你,你才学广博,可知此为何物?”
    “倒是不知——”钱守廉就是很诚实的回答道。
    “哈哈,我来告诉你吧,这个可是神物啊(番薯),并且说起来也是特使大人带来的好处啊!”
    甚至说到这个,王梦锡还非常的来劲,他就是随手掐了一段番薯的藤蔓,递给钱守廉道:“钱兄你看这个,这个藤蔓柔软多汁,营养丰富,就是上好的羊和猪的饲料,甚至饿极了连人都可以吃!当然了,它最大的功效还不是这个,那个到了晚上你就可以知道了。”
    “是吗?”听见王梦锡居然还卖了个关子,钱守廉却是更加来兴趣了……他也知道他这位同党中人,为人最是务实,可是这样的人都要卖个关子,那么是不是预示着……
    于是到了晚上之后,钱守廉就上心了,然后晚上王梦锡在招待他一顿便宴的时候,果然就推出了一道新奇的食品——虽然盘子中的这道食品,看着就像一根断了一半的黄瓜(当然颜色是土黄色的),让人看着就没有食欲,不过王梦锡却是很隆重地推荐他尝尝看。
    既然这样,钱守廉也就尝了一下,只是在尝过之后,却是眼中一亮的……老实说这个东西口味只能说是一般,略微带点甘甜,并且筋络比较多(因为现在还没长成,属于提前试吃的缘故),不过作为一种食物来说的话,倒还可以下咽。
    而等到他说完自己的看法之后,王梦锡听了却是哈哈大笑:“钱兄,如果我告诉你这种东西,它还没有长成,并且长成之后,个个都比拳头还大,亩产都能有六七百斤,你说这算不算是一个神物呢?”
    “什么?居然能有如此高产?”钱守廉听得手都是一抖,筷子中的番薯吓得差点没掉下去!刚才的麦子一亩能有130斤的产量,他已经惊为天人了,可是现在呢?就这土不拉几的东西,一亩能有六七百斤的产量?而且就这还没有长成?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绝对是一件神物了呀!
    至于说味道一般,切,在这样大灾年的背景下,很多难民们惨的都要吃观音土了,还会在乎味道吗?
    包括同桌的另一位御史李应明,也是非常吃惊的,而且他是陕西人,更是知道老家的艰苦,于是他马上就是说道:“王老弟,既然这个番薯功效如此逆天,那为什么不向全国推广?至少陕西那是可以试一下的嘛……”
    说到这个,王梦锡脸上的兴奋劲就是少了一些,他就是无奈的道:“哎,你以为这个推广很容易的吗?按照特使大人的说法,这里面学问很大,有一个什么适应期的……”
    “例如小弟就听说,特使大人几年前就已经在东路培育这个番薯了,然后东路本来就是山西境内,所以才能在山西开始推广,而真正要做到全国推广的话,估计还要再过好几年的。”
    “原来如此。”李应明听了之后,觉得很是失落,失落的是这么好的东西,自己家乡的百姓却不能享受到,不过转念一想却也有惊喜……毕竟只要有个时间年限,那到时候自己的家乡不也能收益了吗?
    毕竟他都注意观察到,这个叫红薯的神物,大多都是种植在山坡荒地上的,也就是种不好粮食的地方,这样的地方都能利用起来,而像他们陕西,多的就是这种地方!所以这到时候,不仅是对于陕西的百姓,乃至对于大明的百姓来说,都是大大的福音啊!
    (因为这也是很明显的,作为主业的小麦都获得丰收了,然后作为副业的红薯又能有这么高的产量,这是不是就不用担心吃饭问题了呢?)
    于是等到这顿饭吃完之后,他们都已经确信,这次山西的大丰收,已经成为定局!甚至推广开来,这也必将对大明的未来,带来深远的影响!
    而且这还不仅仅是他们的看法,包括另外二队巡查御史,也都是这样的看法……十天之后,这些巡查御史的工作就完成了,纷纷赶回京师赴命,包括整个山西的夏收,同样也是顺利结束。
    而经过民政司统计上来的数字,更是让杨山芦都是喜出望外……整个山西一百个县,近亿亩的土地面积,,统计下来都足足收获了六千多万石!这个数字足够山西一千万百姓,平均吃上一年多!
    就算是具体到每家每户上来说,以平均每户自耕农拥有十五亩土地计算,他们每户人家就可以收获近二千斤麦子!(这还不包括番薯的增益,)这样绝对可以吃上近二年的!(而在以前敢不敢有二百斤?)
    而这样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了,有了这样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老百姓还会不珍惜?还会以后不好好种田?进而期待下一次的丰收?所以也就真正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了!
    甚至这样一来,对于整个国家的好处,也是很快显现出来……例如按照惯例,在夏收之后就是要缴纳夏税的,如果在这之前,就算是派出各种衙役前来催收税粮,老百姓那也实在是交不出来……自己都没有吃的,又拿什么来交税呢?
    而一次就不一样了,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既然是朝廷带给了他们好日子(在老百姓的眼里杨山芦就是代表着朝廷),所以老百姓们都是踊跃交纳的……各种纳粮的小推车,都是装着黄澄澄的麦子,排成一条条长龙向各地粮库进发啊……
    并且公正的说,山西在杨山芦的坐镇下,不仅免了原来应有的三饷加派,就算是下面的官吏,也变不出什么花样来。
    (此时吏治腐败,这也是老百姓苦难的原因之一,例如朝廷明明是定的一斗麦子的税收,下面的贪官污吏就敢把它变成五斗!至于其他什么拍脑袋想出来的名目,什么牛饷、鸭饷、禾虫饷(也就是田里的麦苗生了虫子都要交饷),那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现在嘛,有杨山芦坐镇,有他之前派下去的1000名少年吏员具体执行,什么歪门邪道,想都不要想!
    所以这样一来,朝廷的税赋其实不重,大概只占了总收成的百分之五,这么轻的赋税,百姓们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所以看着一车又一车的税粮,运入了山西各地的粮库,甚至还有大量多余,都能反哺京城之后,杨山芦的心里那是非常高兴啊……这对于解决目前大明的饥荒,都能起到多大作用啊……包括对于即将到来的松山大战,这些又可以作为军粮,这样的利好……
    甚至杨山芦还知道,这样的改变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山西问题解决了,进而也就代表着,松山之战已经胜了一半!而如果代表着国运的松山之战都能胜利,那是不是也就预示着,之后满清入关,把汉人当牛当马的历史,就会被改写,包括之后中华民族所承受的重重屈辱历史,,也将被改写呢?
    对此杨山芦表示深信不疑,并且他也愿意为此而奋斗终身!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