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

第703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刘晔出了温室殿,下了台阶,正准备向秘书台去,一旁忽然有人说道:“令君请留步。”
    刘晔停住脚步,缓缓转身,借着殿中的灯光凝神细看。阎温正站在阶下,拱着手,神情恭敬,笑容满面。刘晔看看四周,见没有其他人,当值的郎官也都站得比较远,阎温显然是刻意找了这么一个位置等他,绝非偶遇。
    “将军有什么指教?”
    “岂敢,岂敢。”阎温再拜。“夜色已深,本不该打扰令君休息。只是有一事不解,想请令君指点几句,免得彻夜无眠。”
    刘晔的眼角抽了抽,似笑非笑。他明明知道阎温想问什么,却不点破。“那将军可能会失望的。”
    “令君奇计无双,陛下倚为心腹,我这点小困惑,令君必能迎刃而解。”
    “不敢,请将军指教,我尽力而为。”
    “那就先谢过令君了。”阎温很客气,再次拱了拱手。“陛下为天下万民求太平,征吴王入朝主政,吴王婉拒,派长史杨修来代理,令君以为合适否?”
    刘晔略作思索。“既合适,又不合适。”
    “此话怎讲?”
    “说合适,是因为杨修是故太尉杨彪之子,名门之后,对朝廷向来忠心,家学渊源。他先在大将军身边,后又主豫章之政数年,通晓大将军施政之妙,又有实践经验,兼年富力强,的确是个施政的人才。”
    阎温不动声色,佯装听不出刘晔的嘲讽,接着又问。“那不合适又是为何?”
    “关东、关西地理不同,风土人情各异,关东之政未必能行于关西。勉强行之,难免方凿圆枘,龃龉而难入。别的不说,若由他行大将军之政,这士家之法恐怕首当其冲,无法幸免。”
    阎温立刻追问了一句。“那令君以为士家之政当行与否?”
    刘晔笑了,眼神讥讽。“当行不当行,全看能不能经世济用。士家之法在耕战二字,耕有其食,战有其卒,如果士家之法能提供足够的钱粮和战士,佐陛下平定天下,那就当行。如果不能,那就不当行。诸君倡士家之法,又已经在关中推行,就应当证明士家之法当行,而不是问我当行不当行。难道我说不当行,你们就能废除此法?”
    “这么说,令君不反对陛下出征?”
    刘晔停顿了片刻,然后笑了笑。“恕我浅薄,对商君故事不太熟悉,将军能否告诉我商君是哪一个变法,又是哪一年建功的?”
    阎温愣了一下,正准备回答,刘晔又道:“有一点要提醒将军,杨修是大将军长史,不是吴王长史,千万不要搞混了。”说完拱拱手,扬长而去。阎温不及阻拦,只能苦笑着目送刘晔离去。杨阜从拐角处转了出来,看着刘晔昂扬的背影,赞了一声:“不愧是关东英才,一语中的。”
    阎温回头看看杨阜。“既然义山也觉得不宜操之过急,刚才又何必向陛下进言出师征伐?”
    杨阜拍拍阎温的肩膀,低声说道:“说说有什么关系,反正又不会真的出师。你没看到刘子初也没说话吗?荀令君不与席,刘令君反对,司徒掾没钱,天子连长安城都出不了,更别说出武关了。既然如此,鼓舞一下士气有何不可?有左有右,陛下才能执其中嘛。”
    阎温恍然,莞尔一笑。
    杨阜拱拱手,出宫而去。
    ……
    荀彧等了两天,看着马超往大将军府送了两天的家俱,又送了几十个奴婢,杨修回到大将军府,他才登门拜访。
    有了马超送的人和物,大将军府终于有了几分人气,至少看起来能住了。不过没有掾属,大将军府只有杨修这个长史一人,治事是不可能的,终究只是一个空壳。
    荀彧来的时候,杨修还没起。通报后又过了一阵子,杨修才披着衣服,散着头发,睡眼惺忪地走了出来,还没说话,先打了两个哈欠,眼圈发黑,身带脂香,一看就是刚从脂粉堆里爬起来。
    “德祖,你这是堕落了啊。”荀彧忍不住开了个玩笑。他和杨修早就相识,比杨修大十二岁,关系在师友之间。“难道杨家的家风要毁在你手里?”
    “我这是保命。”杨修满不在乎,大袖一甩,在荀彧面前坐下。一边招呼人上茶,一边眉飞色舞的说道:“今天请你尝点好东西,谢你第一次来看我。”
    荀彧满不在乎。“什么东西?”
    杨修故作神秘,荀彧也不好追问。看着几个相貌俊俏的婢女来回忙碌,在堂上备好茶炉、茶壶,又摆上几只琉璃杯,拿出一只粗大竹筒做成的罐子。杨修抱着罐子,来到荀彧面前,献宝似的打开盖子,凑到荀彧面前。
    “闻闻。”
    荀彧嗅了嗅,也不禁眼前一亮。“是茶,好浓郁的香气。”
    “嘿嘿,这是庐山山顶的野茶,产量极少,一年不过三五罐。我跟你说,也就是你来,换个人,别说喝,连看都不让他看。”
    “庐山也有茶?”
    “意外发现的。”杨修抚腿大笑。“我不是在庐山建了个书院嘛,闲来无事,便到书院小住,偶尔喝茶,有书院的学生对我说山顶也有类似的树,我便不辞辛苦的爬了上去,发现了几棵茶树。命茶工采来,按袁夫人的新法炮制,滋味绝佳。再配上这琉璃杯,就连吴王都说好。待会儿你仔细看,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保证你赞不绝口。”
    看着神采飞扬的杨修,荀彧有些哭笑不得。这哪里来长安主政的,这是来长安度假的啊。他几次想开口询问杨修的真实想法,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虽说与杨修关系亲近,毕竟分属不同阵营,杨修从出仕起就跟着孙策,又被孙策付以重任,不能将他与杨彪一样看待,不能轻易推心置腹了。
    等着水开的时候,杨修问起荀彧的近况,尤其是对荀彧娶了唐夫人的事比较好奇。唐夫人可是少帝的未亡人,按照旧制,就算不是皇太后,也不是普通人能娶的,只能在宫里度过余生。
    荀彧很无奈,应付着答了几句,想将话题扯开去。杨修却不打算放过,嘿嘿笑道。
    “文若兄,我听说,这是天子的主意?”
    荀彧苦笑。不用说,这肯定是长公主说的。“是又如何?”
    “天子少年失怙,又逢大乱,没有那么多陈规陋习,敢为人不敢为,非常难得。”
    荀彧心中一动,随即附和道:“德祖所言甚是,陛下天资聪颖,的确有英主之相。等些日子,陛下召见你时,你亲眼见到他,必知我所言不虚。”
    “我相信。”杨修点点头,又诡异地笑道:“你看到吴王也一样。”
    荀彧笑得有些勉强。“听德祖这口气,似乎对吴王更有信心?”
    “这一点,我觉得文若应该有同感。”
    “我……”荀彧咂了咂嘴,笑着摇摇头,却不说话。
    杨修也不追问,转了个话题,聊了几句闲话。水开了,杨修亲自提壶,将琉璃杯洗了一遍,然后放入一些茶叶,浇入小半杯水。水一入杯,茶叶浮起,舒展开来,香气弥漫,沁人心脾。杨修等了一会,将新茶滤去,又加入大半杯水,这才端到荀彧面前。
    荀彧低着头,打量着杯中的茶叶升腾而起,在水中沉浮。他盯着看了半晌,忽然发现一个问题。“德祖,不加盐、姜吗?”
    “不加,就这么喝最好。虽然初入口有些苦涩,却有回甘。”
    荀彧眨眨眼睛,又道:“这琉璃杯是哪个工坊生产的?”
    杨修抚掌而笑。“不愧是令君,什么都瞒不过你的眼睛。令君,你觉得这一只琉璃杯值多少钱?”
    荀彧不答反问。“怎么,你这个大将军长史是来做生意的?”
    “举手之劳而已,如果有生意可做,我是不反对的。”杨修笑了一声:“你们总不会像布匹一样,也行专榷吧?”
    荀彧尴尬地笑了笑,无法回应。南阳来的布匹价格便宜,打压得关中的作坊无钱可赚,刘巴不得已,行专卖制度,不准南阳商人自由出售布匹,既解决了关中作坊的困难,又获得了大量的布匹,让朝廷手里有了可用的资源,唯一受苦的就是百姓,明明有更便宜的布却买不到。他不是主导者,但这件事他是知情的,现在被杨修当面嘲讽,未免惭愧。
    但他更多的是不安。这样的琉璃杯自然不是普通百姓能用的,用得起的都是达官贵人,如今长安什么都缺,唯独不缺达官贵人,宗室、大臣,比比皆是,即使是兵荒马乱之际,这些人对奇珍异货也没什么抗拒力,反倒更容易攀比。如果这样的琉璃杯进入长安市场,不知道会有多少钱被孙策赚走。
    杨修入朝不是主政,而是摧毁关中的经济来了。他那个豫章太守本来也不管军事,只管民生。他转任大将军长史,负责的也不是军事,而是经济。
    荀彧感到一阵绝望。连四世三公的杨家都彻底抛弃大汉了?
    杨修端起杯子,呷了一口茶,从容自若的打量着荀彧,笑容满面。“文若兄,茶可以喝了,小心烫嘴。”
    第1885章 饮茶
    茶很香。正如杨修所说,初入口有些苦涩,细品却有些甘甜。尤其是不加姜盐,更能品味到茶叶特有的味道,让人神清气爽。
    荀彧喝了几口茶,心中的焦躁莫名淡了许多。他赞了两声:“好茶,的确是好茶。没想到茶还可以这么喝,以前都是糟蹋了。”
    “喜欢的话,回头带一罐走。”
    荀彧也不拒绝,笑道:“最好再送几只琉璃杯,看着茶叶在水中升腾起浮,自有出尘之感。”
    “几只?”
    “是啊,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如此好茶,当与夫人对饮。”
    杨修瞪了荀彧片刻,忽然一拍大腿,哈哈大笑。“这才对嘛。令君,不要整天愁眉苦脸的。凡事尽力即可,不一定要追求结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些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时间,不如喝茶。”
    荀彧品味了片刻,忽然又想起“黄龙见谯”的事来,再看眼前的杨修,不免心生戏谑。“是啊,谁知道最后是什么结果呢,尽力而为,问心无愧就是了。”
    杨修见荀彧说得轻松,反倒有些不安。只不过眼神一瞬,并没有追问。他相信大势如此,就算朝廷有什么阴谋诡计,也扭转不了局面。
    逐鹿天下,最后靠的还是实力。
    两人默契的没有再谈朝政,说起了杨修带来的那份官制史稿。天子派人抄了几份,分赐几个重要的官员,荀彧自然也拿到了一份。他已经通读了两遍,感触很深,一直想和杨修探讨探讨。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
    杨彪的这份官制史稿重心在演变,而不仅仅是罗列列朝的官制名称,他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官制变化背后的原因。这件事说起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尤其是有一个困难几乎无法克服。
    秦以前的官制资料缺失,几乎无从谈起。
    杨彪的资料来源是经史,经是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史是三史——《太史公书》、《汉书》、《东观汉纪》。《汉书》和《东观汉纪》是本朝史,记载很详细,《太史公》书虽然记载了大量的秦汉以前的事,但没有专门的百官志,借鉴的意义有限,反不如五经中的《礼》。所以杨彪有所侧重,先秦官制以《周礼》为本,比较简略,本朝官制以《汉书》、《东观汉纪》为本,再加上在襄阳著史的蔡邕提供了新版的《百官志》,比较详细。
    《周礼》记载的官制虽然详细,却没有演变过程,借鉴意义有限。就本朝的官制演变而言,有一个特点非常明显:皇权在不断的加强,而臣权却在不断的削弱,尤其是光武中兴以来,更是如此,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丞相这个官职没有了。杨彪虽然没有明说,但他字里行间透出深深的担忧,将本朝衰落的原因归结于此,认为是君权过强才造成了外戚和阉竖两大恶疾,想长治久安,就要恢复抑制君权,恢复相权。
    荀彧对此很好奇,他想知道孙策对这个结论是怎么想的。据他所知,天子对这个结论有些不以为然。这也可以理解,天子现在大权旁落,自然不肯承认现状。如果不是这部书是杨彪主导,只是黄琬这个党人所著,天子根本不会理会。
    “吴王有没有想过,他这很可能是作茧自缚?”
    杨修笑笑。“文若兄,你自己对这个结论怎么看?是赞同,还是反对?”
    荀彧沉吟了片刻,在杨修的逼视下,无法逃避,只得说道:“我是党人,党人那么多先贤奋起抗争,甚至不惜家破人亡,为的就是抑制皇权,你觉得我会反对吗?”
    “你现在还是党人吗?”杨修似笑非笑,眼神戏谑。
    荀彧有点尴尬。他现在的确不能再算党人,至少不是原先意义上的党人,否则也不会一心维护天子。
    “说实话,你自己有没有想过,大汉走到今天这一步,你们党人也有责任?”
    荀彧哼了一声,不置可否。这些年,他自己也在反思,觉得当年党人的做法有些偏激,但这样的话他绝不会当着杨修的面承认。这不仅关系到他本人的荣辱,更关系到那些先贤的身后名。杨家父子不是党人,他们毋须顾忌,他做不到。
    “不肯承认?”杨修笑得更加得意,重新泡茶。“你还不如黄公敢于扬弃。”
    荀彧强作镇静,淡淡地说道:“我岂敢和黄公相提并论。”
    “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都影响不了大局。这部书会印行天下,是非对错,自会有天下人评断,也会有这几百年的历史来证,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更是如此。你以为你不承认,对的就能变成错的,错的就能变成对的?”
    荀彧不想再说自己,反问道:“听德祖之意,吴王赞同此说?”
    “这正是吴王的过人之处,也是天子所不及之处。”
    荀彧沉默片刻,又道:“所以,吴王设首相,是想恢复丞相制?”
    “至少有这个意思。”杨修将新倒的茶轻轻放在荀彧面前,难得的严肃,甚至还有几分惋惜。“文若兄,你和张子纲的赌约已经输啦,而且输得一败涂地。”
    荀彧正襟危坐,眼皮低垂,一言不发。
    “张开手。”杨修说道。荀彧不解地看着杨修,杨修连声催促,荀彧无奈,只得伸出手。杨修打开竹筒,从里面倒出一些茶叶在荀彧手心里。
    “握住。”
    荀彧依言据住。茶叶很脆,手指接触到茶叶,稍一用力,茶叶便碎了。荀彧不敢太用力,只能虚握着。
    “将手翻过来。”
    荀彧皱了皱眉,却还是将手翻了过来,掌心朝下。有茶叶从指缝里漏了出来,他下意识地握紧了手,只听得一连串的脆响,不用张开手看,仅凭触觉,他也知道那些茶叶全碎了。看着从指缝里漏下的蔡末,他大为惋惜。虽说通常喝茶都要研成茶末,可是他看过那些茶叶在水中沉浮之美,茶末是绝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的。
    杨修坐了回去,靠在凭几上,神情慵懒地说道:“治国也是如此。不能太紧,太紧就会碎。也不能太松,太松就会落。一旦碎了,你就算用再大的力气也无法全盘掌握了。”
    荀彧翻过手掌,看着指掌上的茶末,沉吟良久,轻笑一声,带着几分苦涩。“道理是没错,但世上的事从来不会这么简单。革故鼎新、移风易俗绝非易事,欲速则不达。你说历史会证明对错,而我看到的历史就是王莽以得民心始,以失民心终,毁了大汉,也害了他自己。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又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德祖,你不觉得你太轻忽了吗?”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