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3
亲自点头承认了的,师弟可比我读书的时候强多了。”
王氏脸上的笑意僵在了那里,险些要挂不住,怎么可能?这个沈文晖还不到加冠成人的年纪,怎么可能得到老师和夫君二人如此高的评价?
她本以为如沈文晖这般的年纪,哪怕是去参加下届会试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年纪也摆在那里,距离那些再三经历会试的人来说还是缺了几分阅历,哪怕再有天分,至少也得再打磨一届才是。
那时,沈文晖即便中了进士,至少也是二十多岁的年纪了,与她家夫君中进士的年纪差不了多少,两个同样有天分的弟子,老师会偏向哪一个?自然是一手带大又尊他如父亲一般的啊。
沈文晖本就对于王氏那种若有若无的针对有所察觉,只是不敢确信,又想到师兄的为人,便只得安慰自己应当是多心了,这下子将王氏的反应尽收眼底,明白过来了。
并非是他多心,而是王氏的确对他抱有一种来得莫名其妙的敌意,他虽不知缘由,也要念及老师和师兄的面子,只能是自己多留个心了。
王氏却还不知道沈文晖已经有所察觉了,僵住的笑意很快恢复过来:“是吗?那今日可得好生庆祝庆祝,师弟可莫要嫌弃嫂子的手艺啊。”
“嫂子这话也太客气了些,劳烦你亲自下厨,耀之已然深感不安了,岂有嫌弃之理?今日也辛苦嫂子这番忙活了。”
不知道是不是心理因素,当察觉到一个人有问题的时候,便会觉得这个人的举止、神情、说话时的语气全都不对劲儿,沈文晖现在对王氏便是这样的心态。
于是,饭桌上在外人看来是一副和乐融融的场景,实际上可以说各有心思,能够全心全意去吃饭聊天的怕也就是程勉和冯翊这两个心粗的人,最多再加上一个心里头装着事情的沈文晖了。
作者有话要说: 其实王氏的想法在古代来看其实是没什么问题的,顶多是人还在便惦记上身后财让人心里不舒服罢了,因为古代是重血缘,也讲究生恩不及养恩大的,父死子继是很正常的事情,当然就包括家财了,前文也有提到过,程勉的确是将冯翊当做儿子一般来对待的!
第六十七章
席间, 沈文晖也曾状似无意地问起:“师兄公务繁忙,怎么想起亲自送老师回京了?计划何时返回衢州呢?耀之定当前去相送。”
冯翊在衢州虽不是刺史,为一州之长,可也好歹算是一郡之首, 如今已然做到了正四品的位置上, 只是他外放之时在京中的官职便是正六品, 京中又向来流传着外放不如京官的说法, 反倒没有他在京中时的那份清闲了。
几乎无人察觉地, 冯翊执筷的手顿了一瞬间,接着又恢复如常地夹菜, 道:
“我这不是也好些年未曾归京了吗?还真是有几分怀念, 我家这两个孩子都是在京中出生的, 离京之时又年纪还小,早就对京城的光景没了印象,此番也是带一家子前来重游故地吧,归期暂时还未定呢。”
冯翊向来对人赤诚, 对朋友则更是如此, 说起来竟是从未说过谎, 此番还是第一遭,他也是第一次知道, 自己撒起谎来也可以做到面不改色的,心中默默对师弟说了一声抱歉。
沈文晖也没多想,这个理由完全说得过去,据说冯师兄是遗腹子, 寡母迫于娘家无奈改嫁,幸好还算有几分良心,记得在离开之时将他托付给邻居,也就是当时还未入仕的老师程勉。
程勉彼时正值丧妻丧子之痛,看着还不足周岁的小婴儿,想到自己还未来得及出生看一眼这个世界便已经匆匆离去的孩子,便是一阵悲从中来,在秦管家的劝说下,便半推半就地抚养了这个婴儿。
按道理来说,冯师兄的确是老师手把手教养长大的,也是他最有感情的一个弟子,处得同父子之间也差不多了。
只是不知为何,在冯师兄还年幼之际,明明有机会给孩子改名换姓,将他当做亲生一般收养的时候,老师却迟迟不愿松口,于是,冯师兄便终究是随了生父的姓氏。
这些事情沈文晖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在他回来之前的那一世,老师已然去世,秦管家在他上门吊唁、并以子孙之礼披麻戴孝之时,不知是自己在念叨,还是刻意说给他们师兄弟几个听的,便将这段往事娓娓道来了。
因而,冯师兄作为京城人氏,离乡十余年,想趁此机会让孩子们认认根儿,这一点完全说得通。
一旁听着他们之间谈话的冯倩如低头用饭的功夫,目光不由得闪了闪,他们这一大家子此番回京,娘命下人收拾好的箱笼跟搬家也差不离了,只是,爹为什么要说谎呢?
饭后,程勉对着沈文晖上次送年礼之时遗留下来的问题一一解答,又同他说了书院开学的日期,便放他归家去了。
而就在沈文晖离开太傅府之后,书房里只有程勉和冯翊两个人的时候,只听着程勉不动声色地道:
“说吧,你有心事?而且是瞒着我的事情?跟你此番坚持要大张旗鼓收拾了许多行李仿佛要常住京中一般有关?”连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