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

第363章 我只是一个数学教授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上京,二环内,一间古色古香的书房。
    红原木的办公桌前,一位老人坐在那里,正阅读着手中的信件。
    虽然信上的东西他看不太懂,但他的助理已经帮他标出了其中的重点。将那些专业性太强的段落抛开不去管,只挑重点看的话,他还是能看懂的。
    就在这时,走廊外传来脚步声,办公室的门轻轻叩响。
    老人放下了手中的信,开口说道,“进来吧。”
    门推开了,一位穿着正装的老人走了进来,表情恭敬的说道。
    “长老,您找我?”
    “有件事我拿不定主意,想咨询下你,”看着走进门的吴老,坐在办公桌后面的老人,缓缓开口说道,“关于那个年轻人,你觉得是一等奖好还是二等奖好?”
    虽然老人没说那个人的名字,也没说究竟是什么一等奖,但吴老立刻猜到了老人所言的那人是谁。
    迟疑了片刻,吴老开口说道。
    “我认为无论是一等奖还是二等奖都不合适,比起国家自然科学奖,还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更加合适。”
    国家科学进步奖虽然也是国家最高五大奖之一,但比起国家自然科学奖稍微低一个层级。
    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大概类似于市三好学生和区三好学生之间的差别。
    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老人思忖了片刻,像是自言自语一样说道。
    “八十年代的时候,陈先生因为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照这个道理,他理应配的上这份荣耀。”
    仿佛猜到老人会这么说,吴老心中苦笑了一声,劝说道。
    “八十年代的情况和现在不一样,那时候国内学术界落后世界一大截,那时候的哥德巴赫猜想不仅仅是哥德巴赫猜想,它更是一面旗帜。但现在不一样了,哥德巴赫猜想仅仅只是哥德巴赫猜想,它只是一个数学命题而已。”
    老人笑了笑,说道:“那锂硫电池呢?这总算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成果了吧。”
    根据原先一三五规划新能源发展战略白皮书中做出的规划,要在2o2o年将电池的容量提升到3oo35oh/kg,同时在造价上达到1元/h的成本目标。
    而现在,随着锂电池相关技术的连续突破,市场上电池容量比预期中的数据已经翻了几倍不止,这一目标毫无疑问已经被超额完成。
    作为“锂枝晶问题”以及锂硫电池正极材料技术难题的解决者,在华国整个新能源发展战略布局中,那个年轻人的研究成果,毫无疑问可以记上一笔头功。
    对于这个有能力、又敢为人先的年轻人,老人是怎么看,怎么觉得喜欢。
    大概猜到了长老的态度,身为科技部一把手的吴老,一时间也是不禁犯了难。
    其实出于情理,他也认为6舟配得上这个荣誉。
    但由国家机构颁发的奖项,毕竟和学术机构颁发的不同,需要考虑的东西也不仅仅只是学术上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尤其是其它人的反应。
    沉默了片刻之后,吴老换了个委婉的角度,开口劝说说道。
    “您现在将这份荣誉颁给他,若是等他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又该怎么办?难道把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荣誉颁给他吗?”
    老人并不在意地笑了笑,“若他真有这本事,又有何不可?”
    吴老轻声叹了口气:“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者平均年龄超过八十岁,若是颁给一个年轻人,恐怕难以服众……”
    犹豫了下,他继续说道。
    “而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对他来说,这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未必是一件好事儿。
    这回老人倒是没有说话,仿佛是想到了什么似得,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沉默了大概一分钟之后,老人开口说道。
    “你先忙你的去吧,这事儿我再考虑考虑。”
    吴局长松了口气,点头道:“是。”
    说罢,他转身向门口走去。
    然而就在他刚走到门口的时候,老人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等一下。”
    在门口停下了脚步,吴局长回头看去,恭敬道:“还有什么事情吗?”
    老人从办公桌上捡起一封信,食指将它轻轻推了出去。
    “我这里有封信,你拿回去琢磨下。”
    吴局长立刻将那封信纸拿了过来,展开之后往上面看去。
    然后,他微微愣了下。
    只见在那信上,写着一行标题。
    《论计算科学在前沿研究领域的应用与未来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
    ……
    此时此刻,远在德国的6舟并不知道,自己寄往金陵大学的那封信,被一层一层地往上送到了哪里,最后又被谁交到了谁的手上。
    相比起政治方面的事情,还是纯粹的科学更能引起他的兴趣。
    从大使馆回来之后,他便和克利青教授前往了德国东部城市格赖夫斯瓦尔德。
    这座人口不到七万人的小城,几乎就是为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而存在的,安静地坐落在波罗的海沿岸的一角。做个不恰当的比喻,这里就像是德国版的普林斯顿,远离城市的喧嚣,很适合读书以及养老。
    不过,6舟和克利青教授此行的目的地,却不是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而是位于小城郊区的螺旋石7x研究所。
    走进了研究所,克利青教授带着向6舟来到了一间实验室,找到了这里的负责人,并且向他介绍道。
    “这位就是我和你说的拉尔夫·克雷伯教授,他在这里已经工作了十年,大概是这里资历最老的研究人员兼工程师之一了。”
    “没错,我可是看着这台小家伙长大,包括它的父亲,”摘下安全帽夹在了胳膊下面,留着络腮胡的克雷伯教授咧嘴笑了笑,向6舟伸出了右手,“欢迎!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很高兴你对这个伟大的工程产生兴趣。”
    说起仿星器这个东西,和普林斯顿大学还有着不小的渊源。虽然如今在这项技术上领先的是德国,但这个概念最早却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家莱曼·斯皮策(Lyman·spitzer)教授提出的。
    只不过这一想法在当时被认为过于超前,无论是从材料学还是工程学的角度来看,都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的。
    直到十多年后,第一台仿星器的雏形才真正诞生。然而直到五十年后的今天,仿星器也仅仅是个雏形,距离完全实现那张理想化的蓝图,依旧还有不知道多少个五十年要走。
    握住他的手晃了晃,6舟不好意地笑了笑,谦虚说道。
    “我只是一个数学教授,对核聚变没有任何研究,来这里打扰主要是为了满足我个人的好奇心,恐怕帮不上你们什么忙。”
    “哈哈,有什么关系?在我看来,普林斯顿的数学教授比物理教授更了不起,”克雷伯教授哈哈笑了笑,毫不顾忌地当着一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说了一句对物理学家很失礼的话。
    并没有给克利青教授反驳的机会,停顿了不到半秒钟之后,他将安全帽重新戴在了头上。
    “你们来的正是时候,今天正好有一场实验安排。跟我来吧,我带你去看看我们的小家伙。”
    说罢,他招了招手,带着两人向门外走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