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

重生在顺治末年 第二百七十三章第70部分阅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重生在顺治末年 第二百七十三章 作者:xyushu5

    淑云可以不理会,可是涉及到鸦片这个祸害,就算康熙不提,淑云也不会放手不管的。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淑云一直认为,人类就应该正视历史,尊重历史,客观的看待历史,尽管有一些历史让人每每思及就会痛恨不已,就好比清末到民国那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时间跨越了60多年,可是每当人们再提起时,也会不由自主的咬牙切齿的痛骂一番。

    究其原因,大多数的人都会说是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即使官方给出的答案也基本上就是这个,可真的是这样吗?以前淑云并不觉这种说法有什么不对,可是重生之后,处在这个特定的历史年代,又深知历史的发展,抱着想要改变的目的,淑云就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个朝代从强盛,到衰弱,再到灭亡,一代代兴替,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如此循环往复,可就是没有一个朝代能坐稳江山。

    至于原因,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君主的残暴无能,虽然不排除这个原因,可是淑云却觉得这不是最主要的,成功与失败,其中的掺杂的因素有很多,问题不可能单纯的出在统治者一个人身上,不管有能还是无能,残暴还是仁慈,其实最不愿意失去江山的就是皇帝,因为一旦失去江山,他优渥的生活,至尊的地位,甚至是性命都将失去,他就是当仁不让的最大受害者。

    可是别看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可是有些问题也不是他能够左右的,例如人口的增长,土地的兼并,大臣们的各行其是,政策上的缺失,军队的腐化,天灾人祸等等。当然,这其中还是人的因素占了绝大部分,但是,正式这个“人”才是最难摆弄的,因为每一个人,没一个团体都有他们各自的利益诉求,当皇权和利益发生冲突时,如果皇帝的威势不够,那利益就会占据上风。

    而清朝的灭亡和历朝历代都有着不同,以往大家是关起门来,自己人打自己人,无论是哪个做了皇帝,终究也都还是中国人,即使是五胡乱华和元朝时期,尽管是少数民族做了皇帝,可到底是没出了中国这地儿,对此,大家也就没什么意见,无非就是说上一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就罢了。

    但是到了清朝,堡垒却从外部被人攻破了,即使不是直接被西方列强灭的国,可是却被打得太疼了,太狠了,以往都是咱去欺负别人,现在竟然让别人给欺负了去,还是在自己家里,又是被从来都没瞧得起过的洋夷和倭奴,这叫大家怎么能接受得了?再翻开满清少数民族的身份,清政府怎么可能不被骂。

    立场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就不同,清朝的时候,还没有人提出什么和谐社会,什么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更没有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那么,当权者遵循以往的惯例,偏向自己的族人也是无可厚非的,中国自古就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论调,汉族人掌权时,不也一直排除异己吗?

    在淑云看来,被满清得了天下,还得怪咱们汉人自己没本事。

    也有很多人说,要还是明朝执政,兴许就不会被西方列强欺负。因为那时候科技发达,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如果能接着发展下去的话中国也可能一直保持强盛,淑云真不知道说这话的人究竟是怎么想的,别忘了明末时四处爆发农民起义,老百姓都快要活不下去了,还谈什么发展。“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这句就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最好诠释。

    淑云不知道明朝有多好,也不知道清政府有多坏,起码淑云知道,清朝时,不管多大年龄的人做了皇帝,都没出现一个二十多年不上朝的狠人。

    还有很多人都痛骂清朝固步自封,不思改变,可是遵守穷则思变的客观规律,清朝时,国家意志都很富强,而两千多年来大家也都是这么过来的,作为统治者,求的是稳,好好的,怎么可能会想着要改变呢,这就好比一个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企业,效益一直就很好,从来就是站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怎么可能像那些从未被瞧得起过的后来者们学习呢?

    不是淑云要为满清辩解,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看,有些事情完全是大的历史走向,并不是单纯的几个人,或是几个简单的决定就能完全左右的。

    可是淑云能够肯定的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切入点就是鸦片,鸦片不但敲开了清政府的大门,而且它毁了中国几代人,甚至是毁了汉民族两千多年的根基,使得一向强大的中国人被冠上了“东亚病夫”这一耻辱的称号。

    而深知这些的淑云怎么能眼看着这个毒瘤大摇大摆,堂而皇之的来祸害中国人,淑云当即不再犹豫,顺势在康熙的右手边坐了下来。

    康熙首先把他的禁烟计划和难处,毫不避讳的都和淑云说了。

    淑云也被康熙的狠绝吓了一跳,没想到他会指定出这么严酷的处罚政策,可是想了想鸦片的危害,淑云也就释然了,淑云沉思半响,才缓缓的说道:“皇上知道那些洋夷为什么要向我大清贩卖鸦片吗?”

    康熙不知道淑云为什么问出这样一句和禁烟毫无关系的话来,可康熙还是阴沉的脸色,冷然的答道:“哼,洋夷包藏祸心,想要毁我祖宗基业。”

    再一看福全,也是一脸愤恨的样子,淑云在心里轻轻的叹了口气,他们的目光还是太局限了,唉,这也难怪,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不是说转变就能转变过来的,但淑云面上却没有表露出来,只是点了点头,道:“这只是其一,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贸易逆差。”

    看着哥俩一脸茫然的样子,淑云也没用他们再问,就主动解释道:“西方人也非常喜欢茶叶,丝绸,瓷器等精美的器物,可是他们又不会制造,那么为了满足需求,就要从咱们大清购买,买东西当然就要花钱,可是光出不进也不行,那样的话有多少钱也不够花,多富有的人,时间长了也会慢慢变穷,这样一来,他们就得想办法赚钱,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的东西卖到咱们大清来,可是他们有的咱们也有,没有咱们却不稀罕,结果就造成了他们只能买进,可是卖出的却很少,由此就形成了贸易逆差,等于是他们在外边烧杀抢夺,好不容易赚来的钱,转手就进了咱们大清的腰包,他们心里当然不能平衡了。”

    “哼,不就是一个钱吗?这些洋夷真真是无耻之极,为了个钱,竟然要买这等毁人之物。”福全愤恨的说道。

    康熙却摆了摆手,若有所思的道:“不单是钱的问题,咱们大清和他们那些西夷的利益和立场始终是对立的,咱们越是强盛,对他们的威胁就越大,反之亦然,那么现在有了一种既可以慢慢削弱我大清国力,又能赚大钱的东西,他们当然会不遗余力的要加以利用了。”

    不愧是康熙,真是一点就透,淑云只解释了一下贸易逆差,他马上就能想的如此透彻,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

    包子们一直在旁边认认真真的听着,康熙说完,他们也随之思考了起来。

    看着火候差不多了,淑云就接着说道:“原因皇上现在已经清楚了,钝刀子杀人最是可怕,至于说办法,臣妾这里倒是有一点小建议,应该能帮到皇上。”

    “哦?是什么建议,快给朕说说。”康熙振奋了精神,眼睛闪亮的看着淑云说道。

    “皇上还记得团团主编的那个《杂谈周报》吗?”淑云笑着问道。

    康熙点了点头,伸出修长的手指一边轻轻的敲击着桌面,一边慢慢的说道:“朕有点明白了,你再接着说。”

    “臣妾的想法是,可以加大《杂谈周报》的发行,或是朝廷再开办一份对民间出售的报纸也可,在上边不断的刊登鸦片的危害,也可以把一些内容编进戏文,评书中等等,总之就是大范围的宣传,处置的同时,在舆论上要占据制高点,让天下人都明白皇上禁烟的目的,理解皇上为国为民的初衷。”淑云终于把办法抛了出来。

    看福全面带笑意的样子,淑云知道他是赞成这个办法的,可是在康熙没说话之前,他是不好发表意见的。

    而康熙默默的沉思了好半响,才点了点头道:“办法是不错,可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报纸在庄子上传播一下倒也没什么,可是卖到民间的话,这个口子一开,将来怕是不好收拾啊。”

    第二百六十七章定计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了,在这么漫长的一段时间里,历代君王已经习惯了愚民,并且把它当做了一种必要的执政手段,而到了满清这里,情况就更甚了。这也难怪,谁让满清的人口数量少呢,要想坐稳江山就不得不用一些其它手段,当然,愚民就是最好的选择。

    站在康熙的角度考虑,他犹豫也是有道理的,谁让他最为在意的就是大清的江山和祖宗的基业呢。

    淑云不是不知道康熙的顾虑,报纸作为宣传的一种重要媒介,在没有电视,电影,网络的年代,其威力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它又是一把双刃剑,控制得好,就会为朝廷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可要是一旦失控,或是被反清复明组织所利用,那么满清政府必将陷入被动,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康熙很清楚的看到了这些利弊得失。

    目前还不能从制度上改变,那就要找寻其他的突破口,在淑云的计划里,作为舆论监督和开启民智的重要工具,发行报纸,势在必行,而此时就是最好的时机,从黑板报开始,到趁着怀孕的当口,央求康熙同意团团开办《杂谈周报》,淑云一点点的谋划,抓住了每一个机会,可谓是步步为营。

    既然机会就在眼前,淑云当然不可能因为康熙的一句话就退缩,而且淑云也看出了康熙的意动,只要再加一把火,或是给出一个强而有力的借口,淑云相信,康熙同意的可能性还是极大的。

    于是淑云当机立断的说道:“皇上,报纸是朝廷开办的,自然得牢牢的控制在朝廷手中,为朝廷所用了。”

    “可民间要是效仿的话,又当如何?”康熙皱着眉头问道。

    淑云笑了笑,道:“皇上,决定权掌握在朝廷手中,只要朝廷不允许,谁敢胡乱效仿呢?”

    康熙还是摇了摇头,慎重的道:“刀笔吏可不是白叫的,文人的嘴不好堵啊。”

    “那就索性不堵好了。”

    “不堵?”康熙很是诧异的看着淑云,提高了声音问道。

    “是啊,谁有文章或是意见都可以拿到报纸上来发表,不过前提是必须经过朝廷的审核,批准后才能刊登,至于一些不当或是对朝廷不利的言论,朝廷有权驳回。”淑云一脸从容,胸有成竹的说道。

    康熙眼睛一亮,有些兴奋的道:“好,这个办法好,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消除所有的弊端,还能给那些酸儒们找些事情干干,省得他们一天到晚的生事,朕也可以借此多了解一些民间的积弊,不错,是一举数得的好办法。”

    “尤其是现在,配合着禁烟,相信一定能收到奇效。”福全也双目闪亮的紧跟着说了一句。

    康熙点了点头,道:“二哥所言极是,不过两者之间要如何配合,还需好好谋划一番。”康熙说道这里停顿了一会,想了想才接着缓缓的道:“报纸最好发行一段时间,让百姓们先熟悉熟悉,但是不要涉及鸦片和禁烟的内容, 不过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必须先准备好,保证能随时取用,还有戏班子和说书人也要秘密的网罗一些,再有就是贩卖和吸食鸦片的那些人,二哥,你来组织人手把他们秘密的监控起来,一定不能让他们有所警觉,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就即刻动手。”

    “可是,皇上,两万多人不是小数,而且在这期间难保不会再有增加,这,一时间,臣也找不到这么多能够信任的人手去看着他们啊。”福全苦笑了一下,很是为难的说道。

    “嗯,这倒是个问题。”康熙说着就又皱眉思考了起来,半响之后才接着道:“朕手里有些人可以配合二哥,再从丰台大营和常宁的海军那里调些人出来怎么样?”

    “倒是可以,不过丰台大营拱卫京畿,人数必须要保证在一定数量上,而常宁那里,皇上,鸦片自海上来,要禁烟的话,还需要海军的配合啊,因此两者都不宜抽调太多。”福全如数家珍的说道。

    康熙琢磨了一下,又说道:“嗯,朕这里可以出两千人,再加上二哥手里和八旗中能抽调出来的,二哥,你算算还有多少缺口。”

    福全低着头,捏着手指头仔细的算了半天,才道:“一个盯一个肯定不行,最少也得两人轮班盯一个才能盯得住,这么一平均下来,最少还差五千人,而且必须得是忠心,机警,又有些身手的,前锋营,骁骑营等等这些地方,能抽调出来的臣都算进了,唉,缺的还真不太好凑啊。”福全说完,又皱着眉头叹了口气。

    按照福全的要求,这样的五千人一时间还真是不好解决,康熙也为难了。

    这时候,一直在旁边听着的龙蛋说话了:“阿玛,二伯,儿子想到了一个办法,不知道行不行。”

    “你且说来听听。”康熙摆了摆手,看着龙蛋随意的说道。

    “既然抽不出来人手,那可不可以把现有的人手分成组,让他们分区域负责,儿子想来,那些贩卖和吸食鸦片的,要是住的不远的话,他们之间肯定会有联系,这样的话,只要盯住几个为首的,就相当于把所有人都盯住了,也不会太吃力,阿玛觉得这个办法,还成吗?”这是龙蛋第一次参与这样的讨论,说完之后,还有些不好意思的抓了抓脑袋。

    康熙欣慰的看着难得显露出拘谨摸样的肥儿子,笑着说道:“不错,知道思考问题了,倒也是用了脑子的,只是这样的任务,又是这么多人,原本就不可能单打独斗,就是要分组,不过你的话倒是给朕提了个醒,二哥,你觉得呢?”

    福全赞赏的点了点头,笑着道:“老四说的不错,不必全都紧紧盯着,抓打放小,只要有皇上的旨意,到了真正抓人的时候再调集当地的驻军即可一网成擒,刚才是臣着相了,小小年纪能想到这些,老四着实不错。”

    康熙斜睨了笑眯了眼的龙蛋一眼,呵斥了一声:“你给朕谦虚点。”然后又对福全说道:“再有,二哥调配人手时,两江那里记得要多放些人,王新命必须第一时间拿下,万万不能让他有一丁点翻盘的机会。”

    “阿玛,阿玛,团团也有话要说。”见讨论的差不多了,团团忍不住举手要求发言了。

    康熙对闺女向来比对儿子要亲厚得多,在这样研究政事的时候被团团一个女孩子家插言,不但不恼,竟然还笑呵呵的问道:“朕的天恩想说什么啊?说吧,阿玛听着呢。”

    团团高兴了,小脸通红的坐到康熙身边,挽住康熙的手臂,娇声道:“阿玛,您看过团团主编的《杂谈周报》吗?”

    康熙疑惑了,转头看了一眼笑得像个小狐狸似的闺女,宠溺的道:“想说什么就直接说,别跟阿玛这儿打埋伏。”

    团团皱了皱好看的小鼻子,扭着身子,摇着康熙的手臂道:“阿玛真是的,怎么能这么聪明呢,就不能配合女儿一次吗?”

    康熙被取悦了,哈哈大笑道:“就知道给朕灌迷汤。”

    福全和淑云也被团团那副小女儿姿态逗笑了,而包子们则是不屑的集体撇了撇嘴,向团团投去了一个鄙视的眼神。

    见团团还是一副不依的小样子跟他撒娇,康熙只好妥协的道:“好好,看过,看过,内容不错,别摇了,再摇朕就要被你要散架子了。”

    “那,阿玛,您就直接用《杂谈周报》怎么样?”团团转动着乌溜溜的大眼睛,一脸期待的看着康熙说道。

    还没等康熙回答呢,淑云就抢先道:“团团,你这孩子,怎么越大越不懂事了,这种事情能是你应该插言的吗?看来是额娘太纵着你了,才让你这么不知道天高地厚。”淑云刚才拿《杂谈周报》说事,只不过是以此为引,其实淑云心里并不希望康熙采用《杂谈周报》。

    报纸作为此次禁烟的宣传工具,完全是一个急先锋的角色,说句不好听的,它目前的情况下就是朝廷的一把利剑,是要披荆斩棘,杀人见血的,而斩杀的对象正是贩卖和吸食鸦片者,这些人的来头和背景淑云已经知道了,那么在京城的权贵之中,肯定不乏一些和他们有交情的,出了事,没有人敢去和康熙叫板,但要是知道了淑云从中充当的角色,明面上不说什么,可暗地里给淑云和包子们下下绊子还是很有可能的。

    谁也不愿意无缘无故的树敌,况且,淑云现在的风头已经够胜的了,对于这种“增光添彩”的事,还是能避免就避免得好。

    以淑云对康熙的了解,知道他八成不会采用《杂谈周报》,但是让淑云没想到的是,团团竟然会主动要求,淑云就怕康熙一个抽风同意下来,不由得就有些急了。

    第二百六十八章大清人民报

    可孩子都喜欢展示自我,希望他们的能力能够得到家长的认可,团团也不例外,就算她再聪明,终究是个只有十岁的孩子,能看清一些表面上的东西就不错了,小丫头知道药片害人,想着为禁烟出一份力,也算是帮国家和百姓们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还能顺便帮自家阿妈和额娘分忧不是,至于说淑云心里的那些考虑,以小丫头的阅历,还想不到那么多。

    见自己的好心不但没受到淑云的表扬,反倒换来了一顿训斥,团团就感到由衷的委屈,眼泪汪汪的低下了头。

    康熙看了,很是心疼,可一边是自己的女人,一边是自家闺女,作为一个聪明又有经验的男人,知道偏着哪个都不成,康熙笑着就在一边和稀泥似的道:“好了,淑云,孩子还小,有些事情是不懂的,慢慢教也就是了,不过天恩的是好的,只要要为阿妈出力了,还是值得表扬的,但是,天恩啊,你额娘也是为了你好,有些事情很复杂,不是你想做就能出力得好的,你现在还小,要多看,多听,等以后大一大就会明白你额娘的苦心了。”康熙对闺女是极有耐心的,破天荒的解释了这么多。

    “阿玛,额娘,团团就是看着那个鸦片太害人了,真的真的很想要帮忙。”团团偷瞥了淑云一眼,才怯怯的小声说道。

    “嗯,阿玛知道,咱们的天恩心肠好,只是你的那个《杂谈周报》不合适,要是阿玛直接采用的话,会惹人非议的,不过既然团团想要帮忙,又具备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帮着阿玛出出主意呀,也好让大家见识见识朕的小公主的才智。”开学不厌其烦,笑眯眯的连解释带哄慰的对团团说道。

    淑云在一旁却是听得有些傻眼了,这也太不像老康能够说出的话了,他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民主,这么开明了,这样的处理方式,别说是康熙这样的古人,就是放在现代,对一个只有十岁的女儿,很多家长也做不到如果啊!

    可团团却没想那么多立刻破涕为笑,在康熙脸上“吧唧”亲了一口,没心没肺的道:“阿玛最好了,团团最喜欢阿玛了。”

    淑云看不下去了,一把把这丫头拽过来,恨恨的道:“多大的人了,还不知道羞的跟你阿玛这儿撒娇。”

    老康却是毫不介意,摆了摆手,满脸欣慰的笑眯了眼。

    当天晚饭过后,淑云趁着康熙处理公务的空档,独自把包子们召集到一起,将白天训斥团团的原因仔仔细细的说了个透彻。

    团团这才恍然大悟,有些不好意思的缠着淑云道:“额娘,团团错了,误解了额娘的苦心。”

    倒是龙蛋,表现的很是沉稳,有些事情可能他也想到了。

    淑云不由得看着这个越来越像样的大儿子,点了点头,然后又温柔的摸了摸女儿的脑袋,轻笑着嗔道:“傻孩子。”

    虽然团团是女孩子,但是淑云不同于一般的家长,还是很希望她能够独立做些事情的,因此一直很鼓励,支持她主办《杂谈周报》,对于协助康熙再办一份官方的报纸,只要团团不跑到台前,对她的生活没什么影响的话,淑云也还是乐见其成的。

    康熙对下决心要干的事情一向是雷厉风行,和几个心腹的领侍卫内大臣取得一致后,报纸的事很快就被拿到朝堂上共议了,同时,报纸的名字,形式,编辑人员,刊印设备全都迅速到位,这边一通过,那边马上就开始刊印发行。

    报纸是由康熙亲自定名的,就叫《大清人民报》,人民两个字,是团团提出的,小丫头一段是健康的主编不是白当的,空间里的书也不是白看的,虽然碍着年龄小思虑还不周全,但是才干确实有,康熙很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又有言在先,让团团帮着他出谋划策,自然不会打击闺女的积极性,况且人民两个字取得也确实好,很能贴近百姓,容易被人接纳,而且还能够让人觉得皇家平易近人,亲近民众,有迷惑性,康熙很喜欢,于是就果断的采纳了。

    限于当前造纸和印刷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大清人民报》的版面只能做到八开,每份报纸正反面共两页,内容方面涉及朝廷的一些政令,各地方的风物人情,事实要事,农耕技术等等,后来康熙经过一番考量,又专门加入了评论版块。

    不过,团团提出加印广告页的提议却被康熙毫不犹豫的否定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在康熙心里,这份是朝廷的宣传工具,代表着朝廷的尊严,康熙作为封建帝王,为了钱而让商人把买东西的信息刊登在上面,以他现在的思想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

    而主编的人选,康熙也很是费了一番脑筋的,老的,虽然学问好,处事稳重,可思想却僵化的,也没了进取的心思,做主编的话,说不定会把好好的一份报纸办得暮气沉沉的,而报纸作为一种新鲜事物,需要的恰巧就是朝气。

    可年轻的也不好,虽然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但有时候处事难免莽撞,报纸不同于其它,一旦不小心在上面发表了不当的言论,会造成朝廷的被动。

    康熙思来想去,最终才选定了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作为主编,有关报纸的一切事宜正好康熙也好划归礼部管辖,张英是个汉人,年纪也不算小了,主要是把握大方向,而具体事物由康熙给他配的一位副主编负责,这位副总编就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满人,自年少就跟在康熙身边,学问,忠心都无可挑剔,现在的妻子又是淑云身边曾经最倚重的大宫女,夫妻俩都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自己人,报纸交给他,康熙很是放心。

    朝臣们大多是文人出身,报纸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一展文笔,扬名于天下的渠道,因此对于这个新鲜事物,大家基本上还是乐见的,在朝会上,很快就通过了有关报纸的诸项事宜。

    当天下午,报纸就在一切准备就绪的编辑室刊印了,接着第二天清晨,大清第一份对民间开放的报纸就此新鲜出炉,两文钱一份,任何人都可以购买。

    由于一周时候太长,而日报的话,现在《大清人民报》刚刚开办,各方面都在摸索当中,条件还不成熟,又限于交通等原因,也有些做不到,因此只能暂定每三日一期。

    报纸出来了,民间的反响也是不一,这时候的人大多都不识字,百姓们也不太关心国家大事,只要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因此多数人都是瞧个新鲜,听个乐呵,倒是有关农耕技术,各地趣闻方面的东西,百姓们很感兴趣。

    而那些读书人则是不同,见到报纸就好像是猫见了鱼,狗见了肉,奥特曼见了小怪兽,只要报纸分送到各地,必定会第一时间买来阅读,看完了,多数还会发表几句评论,有一些脑筋转得快的,见到报纸上说允许有识之士在报纸上发表文章。

    觉得这兴许是一个进身之机,就立刻提起笔来,洋洋洒洒的一通狂写。

    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还有些读书人没事时本就喜欢唧唧歪歪发几句牢马蚤,现在可算逮着可以让他们发挥的机会了,哪能错过啊,一时间,《大清人民报》编辑室几乎被各地飞来的信件给淹没了,忙得纳兰容若脚打后脑勺,就连逗弄儿子的时间也没有了,至于张英,反正他只是负责主持大局,不用过问具体事务,见到这成麻袋装着的信件,就很是不厚道的撒腿跑了,而且人家的理由也找的很好——毕竟年纪也不小了,又管着礼部,事情多啊,就是累死他这把老骨头也顾不过来不是。

    二十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报纸也陆续的发行了六期,民间反响良好,主要是读书人很支持,这在康熙眼里就是最大的收获,而接下来第七期出售《大清人民报》上,在第二版的最下方一个不显眼的地方,首次出现了有关鸦片危害的言论。

    这是第一次的试探,好多人对鸦片两个字还是很陌生的,也没太在意这个,但是江南那些吸食鸦片和贩卖鸦片的家伙由于做贼心虚,心里却出现了一丝惧怕,但是鸦片的诱惑和它所产生的利益,不是想放弃就能放弃的,出于侥幸的心理,这些人虽然提高了警觉,但是也没有作出太大的反应,可是他们的一举一动却被福全派来的人丝毫不露的看在了眼里,早在这期报纸发售之前,康熙“严密监视,不准放跑一个人”的旨意就已经到了。

    紧接着第八期,第九期……有关鸦片的消息占据了报纸上越来越醒目的位置,内容也越来越触目惊心,同时,大江南北突然间就冒出了一批戏子和说书人,专门传唱鸦片的额种种危害,这时候就体现出宣传的威力了,短短的半个月时间,鸦片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并且人人喊打,人人痛骂。

    这时候,就是傻子也知道苗头不对了,那些吸食和贩卖鸦片者慌了,纷纷联合起来商讨对策,可是还没等他们采取相应的错失呢。

    第二百六十九章老康真相了

    《大清人民报》第十二期出版了,头版头条赫然刊登了朝廷对吸食和贩卖鸦片者的处罚旨意。

    并言明:凡是在大清的国土之内贩卖和吸食鸦片者,无论哪国人,一律以同等方式处置。

    其狠戾程度,一时间让早已对鸦片恨之入骨的人们也感到了阵阵心惊,先前的种种宣传手段还是收到了效果的,虽然民间议论纷纷,但是对于禁烟和严惩这些吸食、贩卖者,所有人都是一致赞成的,仅是对处罚过重之事产生了一些议论,但这些都是细枝末节的问题,于大局影响不大。

    在第十二期《大清人民报》出版前的深夜时分,康熙和福全派出去的密探们就纷纷行动起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早已监控起来的人实行了抓捕。由于事先安排严密,行动迅速,因此在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之前,这些吸食、贩卖鸦片的人就已经全部落网了,他们的产业也通通被查抄。

    等到第二天早上时,市面上已经恢复了平静,有些百姓甚至对头天晚上发生的事一点都没有察觉。

    同一时间,常宁率领的大清皇家海军也配合了此次行动,对台湾,福建,广东等海域进行了撒网式搜查,抓获了数艘走私鸦片的船只,还意外收获了几股一直在附近流窜的海盗。

    这些走私鸦片的船只,几乎每一艘都有几名洋人在上主持,而这些洋人虽然分属几个不同的国家,但相同的是,在澳门都有据点,康熙收到常宁递上来,说明情况的折子时,大为震怒。

    当即就拍了桌子,脸色阴沉,恨恨的骂道:“这些红毛鬼子,竟然欺负到朕的家门口来了,以为我大清无人否?”

    随后,康熙就下旨申斥澳门总督,并限令所有在澳的外国人即日离开大清国土。

    康熙对待洋人的态度和一系列的动作,让南怀仁等在京的传教士们感到了危机与惧怕,但是他们深知皇权在这个古老的国度中的威力,正所谓天子一怒,流血千里,这话可不是说假的,在康熙身边这些年,他们可是实实在在见识过的,因此这些洋人也只能乖乖的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还要更加的低眉顺眼,不敢在康熙面前发表任何意见。

    至于什么外国公民,大清无权审判等一些保护外国人的说法,在康熙这里完全都是放屁,他只知道,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谁范到了他,他就要收拾谁。

    可是让康熙没想到的是,澳门总督日韦以纳这个拎不清的家伙,却以此乃葡国租借之地,每年都按照规定,按时上交租金之由,不但拒不执行康熙的旨意,竟然还要求康熙法外开恩,释放掉他们国家前些日子被朝廷拘捕的船员和商人,并称这些人都是守法的良民。

    这一下可是把康熙给气得不轻,他冷笑着对刚好来乾清进谏的福全说道:“无耻,当真是无耻至极,什么时候这些一向乖巧的洋人竟然变得这般狂妄了,是这世道变了,还是朕老了,已经跟不上形势了?”

    福全看了一眼面色红润,脸上一点褶子都没有,看起来也就二十许的康熙,真是一脑门子的黑线,都不知道要说什么好了,憋了半天才说道:“皇上才过三十,正值壮年,哪里老了,是这些洋人不识好歹,收拾一下也就是了,皇上犯不着为了这样的下作之人气着自己,不值当的。”

    “是啊,是该收拾一下了,要不然他们还真的是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康熙面色阴沉的冷冷一笑,又接着道:“看来淑云当初说的还真是没错,这些洋夷就是一些披着人皮的强盗,遵循的也都是强盗逻辑,跟他们讲究礼仪廉耻还真是对牛弹琴,现在我大清正值强盛之时,他们都敢这般行事,要是一旦有一天,我大清有个头疼脑热的,他们还不得打上门来啊。”

    这番话要是被淑云听到,一定会惊讶的说:“老康,你终于真相了。”

    一旁的福全听了康熙的话,不由得点了点头,露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怎么?二哥想到了什么不成?”康熙语带好奇的问道。

    福全回过神来,皱着眉头说道:“哦,皇上刚刚的那番话,让臣想起了五弟今年回来过年时和臣说起的一些事。”

    “哦?常宁和朕也说起了不少海上见闻,不知道他跟二哥又说了些什么,竟然让二哥这般忧心?”康熙知道他这个二哥一向沉稳,从容,会让他皱眉的事还真就不多,康熙不由得端正了姿态。

    福全谨慎的答道:“常宁和臣说的也是一些有关海上和南边的诸岛国的事情,先前臣还不觉得什么,只当是些新鲜的趣闻,听个热闹也就罢了,可是通过皇上刚才这么一说,臣越想越觉得,这些洋人的野心可是不小啊,几百上千人就能控制一个百万人口的国家,臣原来只感到这事十分好笑,认为这些国家的人着实是太笨了,太弱了,可是现在看来,笨,弱,只是一方面,那些洋人的手段肯定也很是了得,要不然怎么可能控制得住。”

    康熙面色凝重的点了点头,说道:“二哥所言极是,朕也发现了其中的不妥,淑云也曾经和朕讲过一些这方面的事情,还有一件事,可能二哥没有注意到。”不待福全发问,康熙就接着说道:“洋人不但造船技艺高超,而且他们的枪炮也很是犀利啊。”

    福全一怔,接着就点了点头,有些沉重的道:“是啊,想当初,先祖死于前明的炮火之下,使得咱们大清对火器是既忌惮,又痛恨,而且咱们满人又是以骑兵起家,八旗子弟都是些弓马娴熟之辈,得了天下之后,为了防止汉人利用火器作乱,除了平三藩之时,皇上让那些传教士帮着铸了些红衣大炮之外,朝廷对火器的研究不但不重视了,还实行了诸多限制,现在看来这种做法有些,有些不合时宜了。”福全最后一句话说得有些委婉,又有些艰难。

    康熙皱着眉头,面色严肃的沉思了起来,康熙知道福全为人谨慎,像这样的话,要不是真的感到了危机,是绝不会说出口的,而且在康熙看来,福全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他之所以不顾忌讳,提起先祖死于火炮之下的往事,也是在变相的提醒自己,前明能用火炮伤到咱们,那么洋人一样也能。

    “看来,是时候加强火器的发展了。”康熙悠悠的叹了口气,坚定的说道。

    见康熙已经有了决断,福全就放下了心事,接着问道:“澳门的事情,皇上打算怎么处置?”

    “哼,不走,就打。”说话间康熙又露出了其狠戾的一面。

    随后,康熙就利落的下旨,命两广总督吴兴祚派兵驱赶居住于澳门的所有外国人,并派了常宁于海上配合,另外小心眼的康熙私下里还指示传旨之人让吴兴祚和常宁看着那些洋人,除了他们身上穿的衣服之外,不准他们带走哪怕一草一木,要不是怕面子上不好看,康熙都有心下明旨了。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此时的国力之强盛,那当真是说打谁就打谁,一点都不带惯病的。

    等淑云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已经是五天之后了,淑云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种地步,当真是世事难料啊,淑云又仔细的算了一下日子,不出意外的话马汀他们在清兵抵达之前应该就已经扬帆起航了,而约翰神父早就回了教廷任职,和自己有牵扯的人既然都不会有事,淑云也就乐得看康熙出手整治了。

    随后康熙又和淑云说起了发展火器的事,希望香雪海工匠所也能予以配合,当然一旦有了成果,出于安全起见,参与的人是要从归工部管辖的。

    这正是淑云所一直希望的,而且暗地里,淑云也一直没有停止这方面的研究,既然现在有了正当的机会,就算是做出一些牺牲,淑云也是毫无怨言,当即就毫不打折扣的应了下来。

    谈着火器的事,康熙不知怎么的,就说起了戴辛,还懊恼当初不应该把他发配到辽东,以至于这样的人才早早就没了。

    淑云也知道这个戴辛,是最早发明机关枪的家伙,可是老康,你早干嘛去了,现在人都死了,还说这些有个屁用,对于老康的马后炮,淑云是万分鄙视。

    可是不管怎么样,康熙能下定决心迈出这么重要的一步,淑云还是很欣慰的。

    不过让淑云不欣慰的是,按到了葫芦瓢起来,饽饽和汤圆这两个小魔怪现在会说话了,本就是淘气到不行的家伙,现在就更是发展到几乎要上天入地的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