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

第 4 部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大易识阶 作者:肉书屋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复旦大学于2003年就已经开设了《同性恋研究》课程,内容包括社会性别与同性恋、变性人问题、同性恋的跨文化比较等几个方面,说明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研究在我国已纳入了社会学科体系。

    关于同性恋,从易学角度,早有自己的思考。简而言之:同性恋就是戊己土分支的表现形式;天干为阳,地支为y,干支中又各分y阳,这样就存在着y阳一体的情形。其实在动物界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特征:黄鳝出生后大部分为雌性,产卵后又大部分变为雄性。此外,蚯蚓等动物也具有这样雌雄同体的特征。现在通过做变性手术使男转女身或女转男身的现象时有耳闻,这就和黄鳝的体征发展相对应。大自然在在处处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情形。

    十天干都有各自涵藏的地支:甲中藏寅,乙中藏卯……而戊土、己土里藏纳了两个同性地支——戊土藏纳辰土和戌土,己土藏纳了丑土和未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y土。这种情况可以在人类社会得到验证。由古至今,都有同性恋的现象存在,正与戊己土所纳地支相对应。这一现象在现代社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因为土的含藏的德性减弱了。在《易》中,地用坤卦来表征,厚德载物,土以藏性为它的德性,土的含藏的德性减弱了,才会出现比比皆是的同性恋现象。有关土的德性降低的说明,请参看本书《土的藏性》一文。

    一个天干好比一个家庭,戊、己土里面分别涵藏了两个同性的土在一起,对应于人事,就是同性的人组合在一起,即同性恋。如果一课中,辰土、戌土叠见,在情感上就可以作为同性恋的重要判断依据。(同性恋在易学中的体现)

    连同性恋这么边缘化的问题都能够涵盖,可见,易学的“广大悉备”,决不是一句虚言!

    易学总让人惦记,易学从来未曾走远。顺则凡逆则仙,只在其中颠倒颠,每思及此,就常常念及世纪老人巴金的反思精神。这种精神的确立,可以很好地消除“天不远人而人自远”的究学状况,从而更趋近于见解的利落和纯正。

    这是同性恋的启示。

    学易不仅是为了预测彩票(1)

    心性中的秩序如何,关乎自己的未来。

    禅宗四祖道信曾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方寸就是心。人心对于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所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地位”就是这个道理。师生之间的相应,法门之间的相应,是不一样的。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个人所学的法门是根据相应与否来决定的。(心性中的秩序如何关乎未来)

    古人说“天道酬勤”。通过各种易学的方法(起卦、起课、排盘等等)来判断事情的过程和结果,如果基本功非常扎实、理解力非常通透、实践又运用得非常自如,到一定的时候就会知道外应是怎么用的,就会达到“善为易者不占”的神妙之境!我在面授时,有一节课的题目是“独步倚天,无出其右”,为什么要依靠天?因为明白了天人相应,天地人三才之道,才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的水平。所以,现在有很多传承的内容都是妄解玄学,埋没祖师心。

    外应经常会出现,但应用如何取决于基本功是否扎实,其中最重要的是对y阳、五行、卦、干支以及比拟附象的理解,而且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运用理解!到了随心所用的时候,才能说应和天人相应;也就是说到了一定的时候,天道酬勤!我们常说人法地、地法天,但这时人就直接法天了,不用去法地了。这些是理,是指导原则。

    关于外应,它的机理很简单。大易至简,易是简易,就是很容易学,很简单。取外应时,通过很简单的现象就能判断出复杂事情的结果,所以说大易是简易。但真正高水准的把握和运用外应,最终的根源是由心来实现的。所以大家要重新去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我们研究易学的目的是什么?你将研究易学过程、方法、时间综合在一起,然后想想,你将研究和使用易学作为目的,还是作为过程?

    易学可以提供趋利避害的手段,是方便法门,而不是究竟法门。超越易学的,是佛学。佛学是究竟的,由易及佛是我的过程,也欢迎大家借鉴。禅宗二祖神光(慧可),早期精通玄学,后来断臂求法,后来继阐玄风,博求法嗣。清代的金圣叹,也是钻研易学,后由易及佛,将二者互为印证。此外,周敦颐等人亦是如此。

    “佛说一句法,万类随自解。”佛说一句话,每个人的理解是随各自的思维而定的。初发心决定了效果。学习不仅要注意学习技巧,更加应该注重的是思维方法,这才是真正的学习目的。并且,这也是一个人根基的决定因素,这些根基来自于长期对世界的取舍和d彻。要注重打好基础,注意保持起日课的习惯等等,着眼点和初发心决定水平和方向。心性决定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即禅宗所说的渐悟和顿悟之分。心相应了,就是顿悟;没有完全相应,就得走渐悟之路。不只是易学,所有的学问,都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心是非常重要的,经天纬地,必作于细,心细如丝,守口如瓶。世上先有非常之人,然后才有非常之事。做一个有心人,时刻处处留意,自然就会获得许多的启示和乐趣。同时也就能够熟练地应用取外应的方法。

    取外应的方法,是建立在非常熟练扎实的基础之上的。换句话说,它是要守规矩的。知规矩而后守规矩,守规矩而后脱规矩,脱规矩之后才能达到法无定法的境界。法无定法的境界也是取外应的境界之一。知规守矩颠倒用,始信相知亦不难!这个相知是方方面面的相知。是人对人的了解,人对事物的了解,人对天象的了解,

    心性中的秩序如何,关乎未来。佛家说,心为万法之门;道家说,万化由心;儒家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将这些道理真正理解并付诸行动,是最重要的。

    要以正确的思维多实践,要坚持起日课。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课一定要从下往上写,先写地分,再写将神、贵神,最后写人元,而不要从上往下写。画卦时,也是从下往上(即由内向外)一爻一爻地画。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生命的功能是由地球中心向外面散发所产生的,以人为例,一个人的能力能达到什么样的地步,是由内心所决定的。同样是做事,用心做可以做得好,不用心做就做得不好,这些结果的形成也是人心由内向外展现的结果。如果不按照这个顺序来写,一定会吃亏的。这种影响是无形的,你会在理解力、判断力上受它的阻碍。

    学易不仅是为了预测彩票(2)

    可以通过取外应的原则与方法,在如理思维的基础上,多实践多训练。

    我是东北人,小时候养成爱吃油条的习惯。今年很久未吃油条了,去安阳时,酒店的早餐里恰恰有油条,比较出乎意外。我忽然想:今天东北老家一定会有人找我。果不其然,当天有三个东北人(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来找我。后来我就思考,为什么是三人?油条中间是空的,入了离卦,离为三数,所以是三个人。这是对偶然现象的思考。冥冥之间,确实有定数。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万事万物的出现,能够看到的、听到的、体会到的,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一种现象出现了,如果无动于衷,就是内心没有达到那个理解程度。如果真正理解了,就会明白这种现象要告诉我们的结果是什么。

    外应的运用,要求用术者的内心,能够做到在瞬间达到迅速入定的状态,及至同时能够非常冷静、高度熟练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才行。我以前判断孕妇胎儿性别的时候,就曾经大量使用过一种方法。孕妇问话时,我就站起来看上去漫不经心地很随意地往窗外一看,第一眼看到的是男人,我就说男孩;第一眼看到的是女人,我就说女孩,结果都非常神奇得准确。

    我还专门研究博彩业(专向研究彩票)。在澳门赌场看到他人赌牌的时候,因为好奇,我也玩过许多次,每次都是赢了钱回来的,虽然赢得不算多,但是花销费用还是能赚回来的。以至于每次我都感叹,易学这门学问真是在在处处都可以应用啊。赌牌的时候,荷官在拿牌的时候?我就是用扑克牌,放在手里,几张,十几张都可以,用他来做什么呢?你看到摆牌的荷官,等他手落定的一瞬间,你也要捕捉住这一瞬间,迅速从手里随意抽出一张牌,当双方速度等同时,就可以判断大或小,然后起押。只要周围没有很大的叫喊声,没有人来干扰我,每次押的都正确!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同一时空中,同一速度,事事相关,物物相应。(外应的原理)

    速度如果相同,结果一定是相吻合的,就会相应!所以,我们学习易学,明白了这个理,在生活当中怎么用,用在哪里,在什么环境下用,在什么样的状态下用,更重要的是在什么样的心态下去用,这些都非常重要。如果你能将这些因素都把控住的话,出神入化的境界会经常伴随你的,这也是“善易者不占”之妙境。像这样,跟我有关的例子,还有很多。

    有人问事时,可以通过他的当时状态,或者周围发生的瞬间情形,产生的现象等,通过取外应来迅速判断问题的结果。当能达到这种万法由心而化、善易者不占的境界时,根本就不需要起课。我们为什么要用那个课呢?为什么要去起卦呢?因为我们水平还不行。y阳是交替的,而当你到一定的时候,还要再用它。因为要不断的在起课过程中去培养水平,夯实基础。所以,学习思维方式是最重要的,没有良好的思维方式,要想在技术上达到很高水平,就如同冰上建楼,自欺欺人。

    一门深入,各吐芬芳。有的人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见过了很多老师,学了很多方法,但是没有一门是真正精通的。好比一个人读了很多年高中,也不会成为大学生。因为内心决定了思维,思维决定了应用水平地位。这样的行为状态可以用四个字来表征:“食而不化”。一定要经常提醒自己,是不是也犯了这样的错误?!

    君子之学,是入身证心,贯彻全身,显于行动的。当你纠正了学习中的不良行为,很快就会登堂入室,窥易之堂奥;当你真正达致“善易者不占”的境界时,就会感叹:原来易学是如此之美——法法本无法,莲花朵朵开!

    你的命真好(1)

    现代社会,人们对命运的抱怨声时时贯耳,感叹命运不公的人历历在目。

    命运是什么?命运就是人生的节律。具体说,命,就像春夏秋冬、生老病死的规律一样,死亡和毁灭是终途;运,就是在这个由始至终恒定不变的灭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变化。人生变幻无常,再准的预测,也只能达到无限的相似接近而已,不可能完全的细致吻合。因此,我们就应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命运——离则离,散则散,绵绵不绝而又若即若离。要知道,所有形式的相聚,都是无情不来。

    在这个命运流转的过程中,人们所体现出来的好与坏,所借由的评介标准就是人生的质量。

    现代都市到处都是门,却极少有一框心灵眺望的窗户;而明月,也难以进入都市人喧嚣而动荡的内心空间。

    一个人的质量不在于权力和财富的尊卑高低,而在于他的心胸有多宽广、他的礼貌程度、他对别人的细微照顾程度、对他人的爱的程度,以及他的责任心等等。

    一切注重灵魂生活的人,对卢梭的这话都会产生同感:“我独处时从来都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只有自己有了高质量的内心生活,才会创造出丰富的高质量的物质生活,才会有高质量的社会交往,两个灵魂接近的人才会产生共鸣。永远记得不要让自己空虚,那样永远不敢面对自己,就是对自己不负责,总是想方设法逃避自己,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因此,生活一定要有质量。

    人生就是个俗化的过程。身在红尘之中,也许可以出淤泥而不染,但要一尘不染是完全不可能的。我们在生活中,对许多谬误已积非成是,对许多丑恶已司空见惯,竟然忘了去纠正和摧毁它们,以至于不断地让它们破坏着我们生命的质量。

    人生很难预料——“我在穿雨衣的时候也要戴墨镜,因为你不知道何时是晴天何时是雨天。”静静地想一想,我们的位置到底在哪里?

    人生的信念是内心花园的肥沃土壤,在这个花园里可以生长出所有的人生财富。生命中应景而生的深情款款的对生活细节的注视,伴随着适时而来的泪水,则让思想独立的效果更加圆满——这个思想独立的效果就是一个人的人生信念。有了它,就可以不让心灵流离失所。而具有了信念的内心,就可以不羁地淡泊和洒脱地流浪,而非落魄地漂泊。

    人是否成功的关键,不是马或草的问题,而是做事的动机。我们不见得都会有伟大的胸怀,仅凭一己之力也绝对种不出万花如绣的花园。可是我希望许多微末如我的平常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奉献,让天地有情,四季如春。假如人人都能献给这个世界一点细微的温暖,也一样能换来声势浩大的春天。如果我们能够饱衣暖食,心中却不免伤悲的话,就是虐待自己。所以,我们不要设定太超过自己能力的期望,未如预期的失望,就会随之减轻。若碰到突如其来的的打击,就把它当作上天赏赐的功课,勉励自己从中学习经验及教训。要学会用简单的方式来取悦自己,在朴素中寄予睿智。

    要深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的差异。要学会建立善待自己的多种方式,帮助自己在充满挫折的生活中,创造不为人知的乐趣。坦白地说,人生的挫折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但是随着年纪渐长,却学会了平静地面对挫折。这就是内心的坚定,它能够创造出稳定。稳定了就会使自己如沐春风,豁然开朗,不用棒喝就会让自己幡然醒悟。将稳定奉献给他人,将浪漫留在心底。

    真正想做事情的人一定能够找到出路。或者,可以充分利用因为一无所有而得来的自由。而这,就是你可以尝试建立的生活方式。有了这种方式存身,我会由衷地为你赞叹——你的命真好!

    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在于名利事功,而在于心性之归所。人一生的顺逆、福祸、财富、亲人等都在以各种形式造就着心性,而心性中的秩序和见地如何,则关乎着未来。对于易学探索者来说——易,所借也;理,所据也;事,所依也;功,所凭也;这些,最后都归结在心性的锤炼上。

    你的命真好(2)

    生命豁达,心灵自由。我们尽量向一个美好的灵魂靠拢。我们可以寻一处风景如画的地方,入定般地坐着,让自由之风把心中郁积的思想释放出去,与天与云融为一体。消隐无踪也是幸福,并不需要人懂。

    双目阅尽人间情,一肩挑起古今愁。我们每天都走在这样一条成住毁灭的路上,心里涌起的是熟知的温情。在平淡的生活里,不经意地来来去去。简单而宁静的幸福,也会让人觉得活得真实。即便是偶尔的忧伤,也是淡淡的幸福味道……

    尽信命不如无命。我们或可记住这句对自己能够有所帮助,也是最为幽默、最为开阔人生的一句话——你的命真好,一直能活到死!

    这句话,也是易学应用论断的最高境界。

    至此,我们的心,了无牵挂,我们的命,好得接近圆满。

    感应安阳(1)

    识生于境。自认为是性情之人,甲骨文、羑里城、殷墟古城遗址等等都是我心神欲往之处,欲来安阳之心早已存之。非到因缘成熟,不致于水到渠成。而这一天,终于波澜不惊地来临了。

    2005年5月23日,应邀与著名制片人刘文武先生共同造访了殷商之地——安阳。

    在那里,我们观游了殷墟、中科院安阳考古工作站、羑里城等地。

    有些精神的内容是不得不说的,我也不例外。在观游中对所见事物的了解,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一些情愫微澜,汩汩流于精神之外。

    在殷墟博物苑里,我们看到了大量发掘出土的殷商时期物品,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闻名中外的甲骨文。在出土的甲骨文残片中,已考证识别出来的文字有1400个左右,而令人尤为兴奋的是,在第五期出土的甲骨残片中,由天干地支组合而成的六十甲子文字完备无缺,并且是依次按序排列的!这是有史以来最早关于干支文字的记载,也是易学一大幸事。因古代几乎是凡事必卜,所以在已有的甲骨文残片中有很多详细的关于卜筮的记录,这充分体现出了当时丰富的易学应用实践经验。当时的卜辞文字全部是用干支记事来占验结果的,没有一处用到八卦。甲骨文中类似于“乙巳卜,尹贞,王宾大乙彡,亡尤,才十二月”、“乙巳卜,今日不雨”等文字内容非常普遍。殷商时期,武丁王在位59年,其妻妇好是中国第一位见诸记载的女将军,作战时最多带兵一万余人。在已出土的甲骨文中,关于妇好的卜筮记录是最多最详细的,共有26处之多。例如,占卜妇好出兵的卜筮记载说:癸丑日卜筮丁巳日出兵,得癸亥日可胜;后果如此……我们发现,在殷商时期,用干支占卜记事的现象非常寻常的,其实践应用率远远胜于《易经》中的卦的使用。甚或可以说,在没有新的历史资料发现之前,确定卦的大量实践使用是在干支之后,也是可以的。这仅仅是我的初步思考。

    还有一些需要思考的就是——当时具体的卜筮方法是什么?如何确定的应期时间?等等。

    由于殷墟博物苑中的贵重陈列品大多是复制品,所以我们又来到了中科院安阳考古工作站。在严密的藏品室中,我们看到了大量非常珍贵的出土文物,包括甲骨文片、卜甲、卜骨、刻辞卜骨、司母戊鼎等等,可谓大饱眼福。同时也明白了古人为什么用龟甲来作为卜筮的首选工具——《礼记》云:“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龟千岁而灵,以其长久,故能辨吉凶。盖因其余三者不可得,故用龟甲骨卜筮行文。

    大凡研究易学者,均知《周易》为周文王所演创。司马迁说:“西伯拘羑里演《周易》。”羑里,位于今安阳汤y县。《广雅》曰:“夏曰夏台,殷曰羑里,周曰囹圄,皆圜土。”圜土,就是用土筑成的圆形的专门囚禁罪犯的建筑物。羑里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国家监狱。文王庙是明代嘉靖年间汤y知县所建。内有演易坊、乾隆御笔所赞碑文等。周文王名姬昌,西伯是其官职封号,文王之名是由其子周武王追封的。周文王在82岁时,因叹殷纣王之残虐而遭囚羑里。在被关押的七年中,他将伏羲八卦进一步推演为64卦,并系以卦爻辞,以成六经之首的《易经》。在其89岁出狱之后,于92岁得遇姜子牙。文王父子同尊子牙为军师,遂灭殷而成周朝,得殷都灵气而君临天下,社稷八方。据《竹书纪年》记载,文王“龙颜虎肩,身长十尺,胸有四r”。文王长了四个茹头,不可不谓之天赋异象,以至于创《易》于世;想想自己手上天生的太极图案,不免神思云天,不知天赋之责为何,是否也有授记之责?或许存疑过早,唯留于日后存验。

    走遍殷墟,阅尽羑里城,感慨良多;心中情愫不发不足以凭慰先贤,遂作小文曰:经天纬地,究易思圣学,千秋文彰凿鸿蒙;发微阐幽,来复见天心,一卷经成万古功!

    行程中还有许多别有韵味的微妙细节值得深思长忆。其一,我们去看3000多年前的司母戊鼎(仅出土两个)时,事先并不知晓参观内容。当时我所穿衣服颜色搭配正好是《易经》中的鼎卦(上红下深蓝),鼎鼎相应;其二,羑里城讲周文王和周武王,一y一阳,文武之道,而此次来安阳又恰恰有刘文武先生同行;其三,有人所送的贵重礼物——真品甲骨文片,我的那片上的文字是十天干中的“辛、壬”(甲骨文)二字,刘文武先生的是“月”和“一”字,只有我这一片和易学有关,而赠送人是无意之举;其四,文王殿所悬匾额是由当代书法名家米南阳所书。因其与我同姓,且当代米姓书法名家仅此一人,想来羑里此处亦与米、与我皆有缘,想着想着,不觉心中窃喜,在在处处天人相应啊……

    感应安阳(2)

    此行收获颇丰。除此之外,还知道了“问鼎中原”成语的来历,知道了沐浴的详细解释——沐就是洗头,浴是洗身。还有……言不尽意。

    夜深了,想想来到这里所发生过的一切,不知是天有玄机,还是自作多情,惟有随性一笑,管它呢,结果最重要。

    此时此刻,精神遥远而又贴近——我想我的一生可能就是一次易学的延续之旅,祈愿这个过程清晰而深厚,并时时刻刻有良知、道义和社会责任感相伴且润泽。

    不敢再让自己的思绪漫天飞舞,一个人要能够做到精神自律。遂止笔。

    梦里,心驰安阳……

    书包 网 。 想百~万\小!说来

    易学基础自测题

    1。“易”是什么?

    2。易学的精神是什么?

    3。“道法自然”,如何效法,你能迅速说出五种以上的现象吗?

    4。“人道”是“仁义礼智信”,那么“地道”是什么?

    5。易学的义理是如何贯穿于方法之中的?

    6。y阳是什么?

    7。五行与y阳的关系是怎样的?

    7。y阳、五行、干支、卦是依据什么共同的原则方法应用的?演绎归纳辩证类象。

    9。y阳、五行、干支、卦的类象是否能够熟练归纳?

    10。易学的基础(五行、干支、八卦)应用如何落到实处?如何以人为本?

    11。干支(或者卦)落实到五行时,如何区分真假虚实、贵贱贫富?

    12。“善易者不占”的内涵?在这个原理的指导下,你有多少实证的例子?

    13。易学的流派特点及互相比较?

    14。易学发展史中义理与象数的承前启后人物,你能脱口而出的是否超过九个?他们的重要易学特征是什么?

    15。古语说“大易至简”,如何一言以蔽之?

    儒门易家简史(1)

    “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读易经,因翻阅得过多,把串联书页的绳子磨断了多次。孔子是后来传统读书人心中的“先师”,示范之下,几乎没有人不读易经。毕竟,《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居十三经之首。

    今天流传的《周易》是齐田何所传的本子。《史记》记载了由孔子到汉代田何的传《易》系统,但在楚国还有另一个系统,就是帛书本。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发现的帛书《易传》六篇共包括《二三子问》、《系辞》、《衷》、《要》、《昭力》、《穆和》。其中,《要》记载了孔子“老而好易,居之在席,行之在橐”,和《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学术上与占卜的《周易》分道了。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所序的内容就是《易传》,它是由孔子门徒汇集而成的,亦称《十翼》,是研究《易》的十个翅膀。研易必先读《易传》。

    孔子五十学《易》云:“君子不与命争。”, 以至于“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天命,对他来讲就是出来做官。即天命之命。孔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说到这,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古代很多有成就的人,大多都只活到五十岁左右,北宋就很明显;近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亦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因此人生都活的很紧凑。

    医易同源。

    黄帝著《黄帝内经》,一定是懂易学的——医易同源。黄帝传世有三本书:《黄帝内经》、《黄帝外经》、《黄帝宅经》,后两本书已佚。历史上著有内、外经的还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汉书?艺文志)。历史上宅经有三部,还有《孔子宅经》、《淮南子宅经》。《孔子宅经》,惜已佚。

    孔子卜宅,也很注重人文环境,《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智)?”里,是古代的面积单位,即长宽各三百步;择,古亦作“宅”。

    在易学的应用方面,孔子的自我评价颇值得玩味:“吾百占而七十当”(《孔子家语》)。

    在《论语?子罕第九》“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凤鸟、河图都是祥瑞。这是孔子卜得旅卦后的言语及心态表现。旅卦意即:虽光明却静止不动,集大道于一身却不能推行于天下之象。这正与其当时的状况相符。

    孔子之后,义理、象数分流。象数蕴含着义理,义理脱胎于象数而出。

    孔子既没,其墓地由子贡选定。子贡的卜地术亦传自孔子。子贡是历史上最早的经济学家之一,司马迁将他排在第三位(前两位是姜太公、范蠡)。先前曾有人给子贡推荐一处,子贡看后,说此地只适合葬帝王,不适合葬我的老师。后来,子贡在山东曲阜选得一地,称:葬此地,老师的后人贵而不富,一代强一代弱,后果如此。而先前他人所推荐的地方,后来果然葬入了帝王——汉高祖刘邦。

    孔子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圣人,但孔子有自圣的心态。《论语》孔子说河不出图,洛不出书,我已矣夫。说周之德在吾。孔子自比圣人。“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老天不想断绝这个“文”,匡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孔子与阳货长相类似,因此在匡被困“拘焉五日”(见于《孔子世家》和《庄子?秋水》)。两人的命运不同,原因就是其内在的“神”不同,二人神形不兼备。

    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主要是子贡、荀子和孟子的功劳;后来,孟子的弟子公孙丑也吹捧老师。终于到了宋朝,《孟子》入经,孟子于是也成为了圣人——亚圣。

    孔子没讲人性,孟子和荀子就各执一说,其实就是他们的着眼点不同,孟子讲性善,着眼于教化;荀子讲性恶,是致力于礼法。

    儒门易家简史(2)

    在易学领域,孟子强调相由心生,看相观眼。因为心主神明。人身上只有眼和心驻神。邵雍说:“老子得易之体,孟子得易之用。”体是本体,用是功能,体用相依。

    而荀子,则进一步细化落实了孔子“不占而已矣”的观点,提出了“善为易者不占”的最高追求,成为历代学易者的终极目标。

    荀子精于《易》,在他的书中有四处言《易》。其《大略》篇说:“善为《易》者不占。”他不把《周易》看作纯粹卜筮之书。同篇还引小畜初九爻辞“复自道,何其咎”,说明秦穆公能悔过自新,故《春秋》以为贤。《非相》篇引坤爻辞“括囊,无咎无誉”,以刺“腐儒”。《大略》篇又说:“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聘士之义,亲迎之道,重始也。”指出咸卦体现夫妇之道。这些都与孔子《易传》的观点一致,即解《易》注重义理。

    孔子之后《易》学的传授,《史记》、《汉书》均有详细的记载。

    在先秦时期《易经》的传授关系为:孔子→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桥疵→馯臂→周丑→孙虞。司马迁和班固二人的说法略有差异,但基本可信。荀子的《易》学,源于楚人子弓;后来,他久居于楚,其学又传于楚人陆贾、穆生等。

    两汉魏晋

    最早提出天人相应思想的是庄子。庄子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秋水篇)

    汉代是奠定中国思想的基础阶段,以后的任何变迁都是在这个不变的基础上所增加的一些看法和说法而已。

    在汉代,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一书中,将易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汇总成为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到现在,是与这种深刻地认识是分不开的。同时,董仲舒本身也是儒家、儒门解易的第一人。

    司马迁是董仲舒的学生,《史记》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思想就是来自于天人相应。

    司马迁在《史记?日者列传》中记录了贾谊和司马季主的一段对话:贾谊说“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也必在卜医之中。”然后问司马季主为什么卖卜?司马季主说:“述而不作,君子之义也。今夫卜者,必法天地,象四时,顺于仁义。” 这说明了一点,“顺于仁义”是作为易学应用(包括义理和象数)的首要前提。

    东汉经学家郑玄,于《十三经》中注有《周礼》、《礼记》等。

    南朝宋刘义庆所撰的《世说新语》中记载“郑玄拜师”一文:郑玄师从马融,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等郑玄学成辞归之时,马融便有“礼乐皆东之叹”儒家的学问都传到东面去了,“恐玄善名而心忌之”,害怕郑玄的名声超过他而心生妒嫉。郑玄也怀疑马融派人追赶他,于是就坐在桥下,在水面之上,靠着桥柱,脚穿木屐,马融果然按照旋转式盘的兆象派人追赶他。没找到郑玄,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遂罢追。于是郑玄得以幸免于难。

    这个记载说明了三个问题:1、马融的心量极其狭隘;2、式盘的应用在那时已为学者常用;3、郑玄在“易”应用方面,胜于马融。

    晋代的家、训诂学家郭璞亦是一位奇才。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其集《尔雅》学之大成,著有《尔雅注》、《尔雅音》、《穆天子传注》、《周易注》、《山海经注》等传世之作。《仙游诗》是其文学代表作,后来启发了我国古代的两大文豪一个是李白,一个是陶渊明。其《山海经注》中的风物记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之一。而除上述成就之外,他又是集中国历代风水学之大成者。其所著具有古代科学和哲理思想的《葬书》、《玉照定真经》等著作都是中国风水学的经典著作。古书记载:郭璞曾受河东郭公《青囊经》九卷,并由是d之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所占多奇验,因此被推崇为东晋以后的中国风水学鼻祖。

    txt小说上传分享

    儒门易家简史(3)

    据《世说新语》“委罪于木”记载:丞相王导让郭璞卜卦,卦成之后,郭璞脸色非常难看,说‘公有震厄’有雷击之灾。王导问他是否有避灾的方法,郭璞‘命驾西山数里,得一柏树,截断如公长,至床上常寝处,灾可消矣。’后来王导就听了他的话,照作无误。‘数日中,果震柏粉碎,子弟皆称庆。’大将军王敦(王导堂兄)却说‘君乃复委罪于树木’你的灾倒是消了,却把罪推给了树木。

    后来,郭璞四十九岁时为王敦所杀。

    《晋书?郭璞传》:王敦之谋逆也,温峤、庾亮使璞筮之,璞对不决。峤、亮复令占己之吉凶,璞曰:“大吉。”峤等退,相谓曰:“璞对不了,是不敢有言,或天夺敦魄。今吾等与国家共举大事,而璞云大吉,是为举事必有成也。”于是劝帝讨敦。初,璞每言“杀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构璞于敦。敦将举兵,又使璞筮。璞曰:“无成。”敦固疑璞之劝峤、亮,又闻卦凶,乃问璞曰;“卿更筮吾寿几何?”答曰:“思向卦,明公起事,必祸不久。若住武昌,寿不可测。”敦大怒曰:“卿寿几何?”曰:“命尽今日日中。”敦怒,收璞,诣南冈斩之。璞临出,谓行刑者欲何之。曰:“南冈头。”璞曰:“必在双柏树下。”既至,果然。复云:“此树应有大鹊巢。”众索之不得。璞更令寻觅,果于枝间得一大鹊巢,密叶蔽之。初,璞中兴初行经越城,间遇一人,呼其姓名,因以袴褶遗之。其人辞不受,璞曰:“但取,后自当知。”其人遂受而去。至是,果此人行刑。时年四十九。

    由此可见,郭璞非但预知了王敦谋逆必定以失败告终,而且对于自己之死于逆贼刀下,究为何人构陷、何人行刑、何处行刑、刑场地貌等细节也完全了然于胸,大有慷慨就义的壮烈。唯独因为不能取一善终,被宋朝洪迈(《容斋随笔》作者)嘲以“独不能卜吉以免其非命乎?厕上衔刀之见浅乎?!”这成了郭璞人生的一个败笔。由此看来,郭璞虽精于卜算,却不懂化解趋避之道,比起当代改个名字就能造就人生富贵的大师、高人们来,真是不值一提。

    其实,洪迈此说谬矣,人可以知天,但不能胜天。易学的个中玄妙,洪迈或许还是不甚明了!不过,洪迈所著的《容斋随笔》中,讲了许多易学原理知识和技巧,不可错过。

    说句题外话。

    自古高僧不避高道,高人不避易。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科学家祖冲之是个道家人士,其成就不仅仅限于天文、数学等自然科学方面。据《宋书》记载,他不但精通乐理,而且还撰写了《易义》、《老子义》等哲学著作。其绝不“虚推(盲目崇拜)古人”,而要“搜练古今(从大量的著作中汲取精华)”之治学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祖冲之编《大明历》,也是古代重要的历法之一。该历法有三个“设法”,其中之一即是,“以子为辰首,位在正北,爻应初九升气之端,虚为北方列宿之中”——用易数解释历数。

    唐代

    唐太宗的重臣虞世南,留下了“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千古名句。

    医圣孙思邈说:“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一个医生,不研究易经,你就不会达到给皇帝看病的水平的。现在的中医,望闻问切只停留在表面上,成了一句口头禅,太可惜了。现在中医只会问和切了。

    孙思邈活了一百零二岁。孙氏七岁就学,日诵千言。他对y阳、推步、医药无不精通,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于针灸创奇x和阿是x。

    孙思邈认为:“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y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y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

    。。

    儒门易家简史(4)

    医易同源。中医最强调“望闻问切”,望指望气,闻指听音闻味,切指切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听的比看的全面。

    唐代很重视音的判断。唐代的音韵学发展也十分鼎盛。

    唐代还讲究五音宅相,即姓氏的音不能与住宅的座山方向有抵触。例如:张为金音,不能居火宅。

    此外,在宋以前,司马迁、王充、李靖、房玄龄等等也都是易学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