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348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这话说出了不少同学心中疑惑
    对啊!帝国一直都是君主政体,就算有立宪运动,君主权力也一直很大,这也是为什么会导致皇室、外戚、勋贵和世族集团能够进化为垄断资本集团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都依附于皇权。
    既然如此,受大明文化影响很大,或者说同源同文的东夏,为什么突然会出现共和政体呢?
    教授推了推眼镜,敛容凝神
    回答道
    “这就是为什么东夏独立,会和新文化运动挂钩的原因了。”
    “因为共和民主思想,在大明,一直都存在!”
    -------------------------------------
    民主思想在大明,到底是什么时候生根发芽的呢?
    共和时代后的不少学者,都乐于探究这一问题
    结果让他们惊讶的发现,这个时间远远比他们想象中要长
    那是在前明尚未灭亡的时候,前明后期,一些“特立独行”的学者已经开始思考自己所在社会形态的局限性。
    他们的思考是不成熟的,许多在后来看来甚至错得离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但却是伟大的!
    后明的中兴与改革,保留了这一思想存在和发展的土壤,纵使他们从来没有成为时代的主流声音。
    但只要能保留异见,就足以为进步留出空间。
    尤其是世祖皇帝的改革,在用强制力推动国家向资本主义方向扭转的同时。对于公共舆论的开明态度,是世祖执政时期的一大特点,即使是对于那些他本人政见上的敌人,世祖也从来不用强权堵嘴。
    对于见证了这一伟大壮举的部分知识分子而言,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在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必须提到四个名字
    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和唐甄
    其中以王夫之和顾炎武的贡献最大
    在世祖逝世后,已经年逾八旬的王夫之,于自己生命最后的七年时间,主持和自己的学生、子侄,把自己追随世祖皇帝数十年,君臣之间交流所产生的所思所想,整理记述,长达八十万字,共五卷。
    由于王夫之致仕隐居后,自号船山先生,称为《船山侍帝问录》,详细记述了世祖皇帝及其政治伙伴们的思想体系。
    由于王夫之本人又是哲学大家,故而他又把这些零散的思想成果,串联为整个上下贯通的哲学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所谓“政治之要,首在利民,利民之至,便为大同,大同者,公天下也。”被认为是主要的意识形态纲领。
    而顾炎武,则是完善了世祖遗留的经济和政治思想,把其整合为完整的经济学体系。
    并以亲身经历者的视角,详细记述了世祖改革的全过程。
    他在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创作,晚年完成的《日知录》中,完成了这一工作。
    可以说,从这个阶段开始,大明内部的民主思潮,从萌芽阶段,逐渐转为成长阶段。
    虽然依旧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甚至到了昭宗以后,朝廷还多次封杀过王夫之的《船山侍帝问录》,否认其中记载的真实性。
    但火种一旦燃起埋下,就不可能轻易被扑灭
    尤其是,这些思想,都伴随着资本经济的发展,以及其背后日益膨胀的社会矛盾,有了自己坚实的现实基础。
    由于这一思潮以王夫之的《船山录》为核心,所以被称为“船山学派”,或者“大同学派”。
    ……
    讲到这里,已经快下课了,但这一章也许是内容比较多,还是没讲完,不过大胡子教授还是一如既往的留出了提问解疑时间。
    许多同学依次提问,但对于教授而言都太过简单
    李炎这些天已经对历史有了不少深入的思考,就连睡觉前,脑海里都反复出现,面对引起这一切的教授,他问出了自己的问题,却是让教授稍稍一愣。
    “教授,共和革命与民主思潮,虽然取消了帝制,但并没有改变您所说的,资本主义的社会模式,那它还算是革命吗?”
    教授闻言先是一顿,随后欣慰的笑道
    “这个问题很有水平!”
    紧接着他稍稍停住思忖一会儿,似乎是在组织语言,然后才回应
    “现在很多学者,甚至包括许多大同学派的学者,把历史粗暴的分为几个阶段,认为历史是静止的,只是在某个时期突然跳跃,这是错误的!”
    “什么是资本主义?没错,共和以后的社会,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但它依旧是一种革命。”
    “因为任何社会都是动态的,比如封建社会,你们历史上的汉朝已经进入封建社会了。可是它处于封建社会的早期,所以,他的社会内部,依旧保留着大量奴隶制。社会是动态发展的,也就是说,他同时包含了自己的反面。”
    “封建社会的反面是什么?有两个,前者是奴隶制,后者是资本主义,所以从秦汉到后明,看似好像都是封建时代,但他们都同时包含了前时代的奴隶残余,表现为局部的奴隶制,还有未萌芽的资本主义,表现为局部的工商业繁荣。”
    “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残余不断减少,萌芽不断增多的过程,这整个动态发展的时代,才叫封建社会。同样的,并不是说世祖皇帝完成改革以后,大明突然一夜之间就变成资本主义社会了。改革立宪之后的大明,依旧保留着前一时代的残余,甚至很重。从改革,到立宪,再到共和,就是这种残余不断消退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说,你们历史上的秦始皇、汉武帝、明太祖,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封建革命家’,因为他们都参与推动了这一动态发展过程,虽然不一定是主观情愿的。”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曾经作为抑制封建领导力量的皇权,最终反而变成了封建力量的最后一道城墙。从革命的领导者,变成了被革命的对象。”
    “用你们老祖宗老子所写《道德经》的话来说,这叫‘反者道之动也’,也就是任何事物,都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嗯,我一般喜欢把这种现象,称为‘辩证法’。”
    李炎恍然有所悟,历史是动态的,事物必将走向自己的反面,那么,共和以后的资本主义社会,又将走向怎样的反面呢?
    铃声响起,面对意犹未尽,还没挪坐的同学们,大胡子笑道
    “好了,下一节课,我们会讲讲新文化运动的结尾,还有第四章——愍懿之变的衰落,和共和革命的爆发。”
    在收拾讲义走出教室的时候,李炎追上教授,问道
    “教授是大同学派的人吗?”
    大胡子教授想了想,回应道
    “他们算是我的先驱吧。”
    “那我可以从哪里了解这些思想?”
    教授走前摆了摆手,声音传来
    “想了解的话,可以从《船山录》看起!”
    第3章 光荣时刻
    十二年的东夏独立战争,对于大明帝国而言,不仅仅只是一次失败,丢失一个海外殖民地这么简单。
    它至少说明了三个严重问题
    其一,大明帝国在经济危机之后,国力虽然还没有严重下滑,但比起昭宗时期的那个庞然大物,已经是两码事了。
    其二,东夏共和国的成功,相当于告诉大明帝国所辖的全部殖民地人民。原来,那个看似令人胆寒的庞然大物,并非无懈可击。
    最后,这场战争同样暴露出了大明军队,早已不是曾经那支战无可挡的王师了。
    在昭宗时代以前,正面击溃大明陆军,几乎是一种天方夜谭,无论是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
    在庄宗时期,为争夺印度殖民地,英、西联军和明军在印度东海岸决战,最终的结果是,明军以一比七的可怕伤亡比,赢下了战争。
    英国不得不吐出已经到手的东海岸殖民地,最后还是靠着海军的对峙,勉强守住西海岸。
    而现在,所有国家都惊讶的发现,近一个世纪过去,明军的堕落早已超乎了人们想象。
    世祖皇帝制定勋贵必须通过军功,才能维持爵位的制度,本意是鼓励勋贵勇于任事,不要过早堕落。
    但任何制度都是有保质期的,到了景宗、昭宗时代,这一制度逐渐演变为勋贵们世袭掌握军队权力的工具。
    他们将自家子弟送到殖民地任职,然后凭借所谓“剿匪”,甚至直接就是杀良冒功的手段,就能获得远比平民军官高得多的起点。
    在后明时代,勋贵等军事贵族倒是不会像前明那样,被文官官僚挤兑。
    只是他们自己就变成了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而且通过和皇室联姻,勋贵家族往往都是外戚家族。
    皇室与那些昔日奉烈阁文武功臣的后代们,一起组成了这个国家新的世家门阀,用密不可分的姻亲关系和封建宗法制度,把原本理应为全体公民开放的国家公器,变成了自己的私产。
    比如军队,还有军工复合体、行政体制、媒体宣传、高等教育……
    那些侥幸从科举和高等学府中,费尽全力,突出重围的青年俊杰,绝望的发现,自己无论怎么努力。
    也不过就是这些昔日封建贵族们的家奴罢了!
    在这样的国家里,人民或许可以为了混口饭吃而参加军队,但绝对不会为了少数人的私产私欲而卖命!
    如果是像过去,如汉唐那样的封建时代,这种情况也没什么
    但现在不一样了,工业时代到来了,制度化、纪律化、技术化的常备军,才是制胜的关键。
    而在这种情况下,优秀的平民军官没有出头之日;随着经济危机带来的贫富分化,军队不过是贫民和殖民地民众混口饭吃的地方。
    除了先进的武器,他们还有什么?武器,从来都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要素!
    -------------------------------------
    当大明军队灰溜溜,在付出数万伤亡后,乘着蒸汽船滚回了西面
    这一幕震撼了全世界
    尤其是目睹这一幕,来自其他民族的杰出人物们
    历史证明,永远不要蔑视他人,任何傲慢自大,自诩高人一等的国家和民族,最后都会用惨痛的教训偿还。
    就在东夏独立战争爆发的两年前,遥远的欧洲,一位年轻的国王,戴上王冠,俯视着自己内忧外患的祖国。
    他满腔雄心壮志,注定要成就一番不朽的事业
    人们称呼他为腓特烈二世,在普鲁士的历史上,以腓特烈为名的并不少
    但腓特烈大帝,只有一位!
    他继位后,效仿明世祖,展开激进的政治和军事改革
    重新塑造了国家的常备军,并基于普鲁士传统的军国主义,将其发扬光大。
    立誓要继承先祖未尽的事业,统一分裂的德意志大地!
    短短十余年间,军事外交上,打败奥地利,兼并扩张多个行省,瓜分波兰,在英、法、俄诸国间纵横捭阖,取得德意志地区邦国的共主地位。
    在内部,以强大的魄力大刀阔斧,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组建责任总理政府,解放农奴,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振兴基础教育,建立大学,分配土地,成立银行,鼓励企业发展,改良税务,投资军事工业。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