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

第826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其实魏仁浦一开始有些反感这个特别行动组,可随着调查地展开,他发现一群专业的人聚在一起,商讨辩论,真的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再加上罗幼度授予的特权,效率远比之他想象中的更快。
    不然一个月时间,他们跋山涉水地探察地形都困难,何况还要拟定方案。
    罗幼度笑道:“明日,魏相就能见到他了。”
    魏仁浦继续道:“郭河的疏通路线,也是一法,只是倘若十年,不,五年前提出来,老夫都会认真考虑。只是现在臣惶恐时间不足。黄河南岸南坡平缓、北坡陡峭,堑山堙谷需耗费大量时间。依照郭河的建议,我们至少需要三年时间,方能竣工。”
    堑山堙谷?
    罗幼度眼前一亮,忙道:“如果有开山,碎石的利器呢?是不是不用绕这一圈,更不用让广武百姓迁徙?”
    第三十章 黑火药
    罗幼度口中的利器,自然就是黑火药。
    黑火药作为华夏四大发明之一,一直都不受重视。
    主要原因是黑火药的诞生是因为道士炼丹时,配方出错爆炸,意外问世的。
    道士根本就没有往这方面发展,甚至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黑火药爆炸的原理跟黑火药真正的材料。
    黑火药的配方就是简单地一硝二磺三木炭,但是道士在炼丹的时候,可不是只用这三样材料。还会添加比如朱砂、黄金、雄黄、曾青、石胆、砒霜这些要命的玩意……
    故而爆炸以后,黑火药的配方除了硝石、硫磺、木炭之外,还添加各类矿物质。
    这也导致了这个时代的黑火药的配方极为不纯,威力自然大受影响。
    罗幼度并非专业人士,对于黑火药的详细比例记得一清二楚。
    可只要知道配方,多少比例就容易测试了。
    罗幼度登基之后,便让军器监研究黑火药以及围绕黑火药诞生的器械。
    黑火药的配方与比例,在他登基后的第二年成功实验出来。
    黑火药也发挥了他应有的价值。
    围绕黑火药,罗虞朝廷也研究出来火箭、火球、蒺藜炮、皮火炮等火器。
    这些玩意实战能力一般,使用条件也很苛刻,远没有到左右战局的地步。
    但是极其唬人,动静很大。施展起来,惊天动地,实际效果,远不如预期。
    不过作为第一批现实的火器,拿出来唬人还是很有用的。
    比如说夜袭的时候,各种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彻四方。
    未见过世面的土包子,焉能自若应对?
    罗幼度一直将黑火药以及他衍生的火器产物,视为军事机密,打算用于与契丹决战。
    此刻听开山、碎石,罗幼度立刻想到了黑火药。
    战场上的黑火药受限于地形地势战局的变化,但用于开山、碎石却是绰绰有余。
    魏仁浦虽为宰相,可受保密制度影响,并不知道黑火药这一利器。但凭借对罗幼度的了解,知面前这位君上,从不信口开河,心中大动,说道:“真有如此利器,可以直接从广武山北麓直接开辟一条河渠。如此无须绕过广武山,更加不会影响到附近的城镇田地。不过……陛下,广武山北麓土层坚硬、干燥不易开凿,巨石极多,非人力可以撼动。”
    罗幼度说道:“朝廷研制出了威力足以裂石破土的利器,本打算用于战场。现在这情况,为百姓开渠,也是物尽其能。”
    贾玭眼中闪着异彩,忙问道:“可否让臣等见识一下利器的威力?若是效果奇佳,可以重新规划一条更加便捷地引流河渠,将会避免影响更多的百姓。”
    “自然可以!”罗幼度毫不犹豫地道:“朕这就下令让军器监安排爆破实验,对了,朕口中的利器,叫做黑火药。”
    “还有,在设计规划河渠的时候,可以使用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方法。”
    魏仁浦起身道:“还请陛下明示。”
    罗幼度道:“黄河之所以难治,主要在于泥沙。一斗之水,沙居其六。可这些泥沙从何处而来?无非是黄土高原……黄河上游,水势湍急,携带泥沙而下。而黄河中下游,水势平缓。这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黄河一饱,自然溢满而出,成为灾祸,危害两岸百姓。筑堤束水,以水攻沙,令黄河泥沙直入大海。”
    魏仁浦动容道:“此法绝妙,若能成功,利于千秋。”
    贾玭更是低呼:“此法不知何人所想?如此奇妙构想,不亚于昔年王景。”
    罗幼度想了想,颇为尴尬地说道:“朕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此法梦中所得。”
    他这还真不是假话。
    束水攻沙之法是明朝水利专家潘季驯提出的治河方案,他一生四次治理黄河,成果显著。
    若说东汉王景有“王景治河、千载无恙”之说,千载之后,便是潘季驯的束水攻沙。
    即便是新世纪,依旧采用束水攻沙的理念来治理黄河。
    罗幼度最近除了处理政务,满脑子就是黄河的治理问题,连后宫都不去了,看了三百篇治河文章。
    也许是老天念他心诚,梦到一个故事。
    说是一个老外带着西方的现代科学知识来清廷挥舞洋墨水,指点治河之法,提出“双重堤制,沿河堤筑减速水堤,引黄河泥沙淤高堤防”的方案,并撰成论文发表,引起了国际水利界的一片关注。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