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466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他们推举宿老,筹集重金,悄悄托人寻到廉颇门下,询问其中是不是有什么大的在后面。
    廉颇哭笑不得。
    “军粮够吃就行。既然筹够了,那就不用再多征。”廉颇道,“秦国已经几乎统一天下,能收税的土地很多。打一个小小的燕国而已,用不着把你们手中的粮都刮走。”
    宿老回去说明后,赵民似懂非懂。
    “这么说,我们跟了秦王,或许比跟着赵王好过?”
    “能比赵王还坏的王,估计少见。何况朱襄公和廉公都回来了。”
    “也是。”
    于是赵民安心了,扛着锄头继续在田间门忙碌,没有抛下田地躲入深山去。
    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赵民却有粮食可以果腹。虽然那粮食中会掺杂些野菜才能吃饱,但那也是粮食,不是草根树皮泥土。
    能吃野菜吃到饱,那也是一个丰年了。
    别说脑海里除了“活下去”,很难再思考其他的赵国平民,就连赵国士人都觉得赵国灭亡后,自己生活比以往好过了一些。
    赵王偃年年穷兵黩武,不关心国内耕种生产,别说平民,就是寒门士子家中都没有余粮了。
    再者秦国已经在赵国修建学院学府,他们这群寒门士子不需要投靠大贵族,也能有做官的可能。比起赵王,确实秦王更贤明。
    对于大部分士子而言,只要自己能做官,也不在乎是哪个王。
    法理上,先秦时代整个华夏都属于周朝,士子在各诸侯国之间门流动十分频繁。从春秋至战国,一百四十多个小国家变成了七个大国。天下士子早就已经做好了国家统一的心理准备。
    或许身居高位的六国旧贵心理不平衡,但大部分士人其实只需要一个上升途径,就能对新的国君感恩戴德。
    于是赵国士人再不提自己是“赵国”士人,只称自己是赵地士人,积极配合秦王灭燕。
    他们甚至带着家丁提着剑踊跃投军,愿意为秦王征战沙场。
    现在六国只剩下燕国和楚国,若不抓住机会,他们就很难立功封爵了!
    虽然在学院学府学宫一路读书考试,能够在秦做官,但做官和封爵是不同的。他们有了在秦国做官的心思,自然也想更进一步,在秦国封爵。
    赵地士人迅速归心的事传到了咸阳,咸阳上下士人皆感叹,不意外,真的一点都不意外。
    朱襄公和廉公是赵国的大贤。他们回到了赵国,赵国可不就归心了。
    荀子已经回到了咸阳。
    他刚回来就命人按住蔺贽和蔡泽,亲手将两人打得请了好几日假养伤、蔺贽和蔡泽回来上朝的时候,脸上的肿块还没消散。
    儒家最重脸面。荀子照着脸揍,可见气成什么样了。
    秦王政吓得驱车去找荀子,被荀子关在门外,乖乖在门口等了一个时辰,才被荀子放进去。
    那时正下着春雪。秦王政为了让荀子心软,特意不让人给他撑伞。
    当荀子出门的时候,雪已经在秦王政肩膀上积成了小雪堆,看得荀子一顿好骂。
    秦王政都“荀门立雪”了,自然没有挨打。
    他得意地在信中向舅父吹嘘了自己的先见之明。
    荀子仍旧没有对蔺贽和蔡泽消气。在秦王政“荀门立雪”后,荀子就把蔺贽从相国的位置上踹了下来。
    他宁愿自己累一些,多上几次朝,也不能由着蔺贽乱来。
    蔺贽这厮,根本不配当相国!
    于是后世“荀门立雪”的原因,变成了秦王政请荀子当相国,还编出了“现在天下统一了,儒家圣人该出山了”之类的话。
    真相被掩埋在当事人的日记中,也不知道有没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虽然当了相国,但从秦王政到蔺贽、蔡泽,都不敢让荀子累着,所以琐事还是这两人做。荀子多了一个“看着”秦王政,不让秦王政又心血来潮冒险的工作,顺带教导秦王政。
    荀子端着热茶:“赵地归心,王也认为是朱襄和廉颇之由?”
    秦王政道:“有舅父和廉公的缘故,但深层次原因不是这个。”
    他从袖口取出一封书信:“舅父的信。”
    荀子没好气道:“我不看朱襄的答案,我问你的答案!”
    秦王政道:“我的……”
    荀子瞪。
    秦王政立刻收起笑容,板着脸道:“寡人之意,与舅父一致。赵国平民有粮吃,赵国士人有官当,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荀子颔首:“这就是民心。”
    荀子看秦王政,越看越满意,不愧是自己从小看到大的孩子,他心目中的圣王胚子。
    虽然有时候顽皮了些,但年轻人哪有不活泼的?只要把握好度就行。
    当然,什么一力擒刺客,这就该揍了。
    还好政儿自幼孝顺,朱襄和雪姬管得住他。若换了个独断专行没有约束的秦王,那又是一个“扛鼎而亡”。
    “燕国覆灭近在眼前,只剩下楚国。以秦国目前之力,不需要任何计谋,堂堂军势,即可碾压楚国。”荀子喝了一口茶,“你该想一想统一后,需要做什么事了。”
    秦王政道:“寡人会先免天下一年赋税,承诺一年不动徭役和兵戈。”
    荀子嘴角浮现微笑:“你能忍住?”
    秦王政严肃道:“能!”
    荀子笑着摇摇头:“和荀翁说实话。”
    秦王政脸上的严肃表情垮了:“荀翁,赋税肯定免。至于徭役和兵戈……咳,在农闲的时候征发平民在家乡附近修水渠修路是为了平民好,不算徭役;各地秦军剿匪,也不应当算兵戈。”
    荀子笑着叹气:“可以,你心中有数就好。只有这样?地怎么分?”
    荀子一下子问到了重点,秦王政在心里叹了口气。
    “寡人定要兑现军功。”秦王政道,“然后重新编撰户籍,分地。”
    荀子道:“地哪里来?”
    秦王政道:“宗室之地。”
    荀子道:“不够。”
    秦王政无奈道:“荀翁……”
    荀子道:“六国卿大夫的地,你会全部收走,然后给他们重新分地,是吗?”
    秦王政板着脸道:“如果他们肯在秦国做官,也可多留一些地。”
    荀子摇摇头:“你这会掀起很大干戈,不能这样做。”
    秦王政道:“军功必须兑现。”
    朱襄给秦王政说了“未来之事”后,与秦王政自己在梦境中的记忆相对应,秦王政察觉了自己统一天下后最大的失误——田地分配。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安抚天下士人,命天下人自实其田,放弃土地再分配的后果不仅是六国旧贵把持地方,还寒了为秦国征战的兵卒的心。
    秦始皇对此的应对是北伐匈奴,南征百越,蛮夷的地可以随便分配,能够偿还军功拖欠。
    然而,以朱襄的话来说,秦始皇的地理地质和农学都学得不好。北边干旱,南边瘴气,环境都十分恶劣,分那里的地不是奖赏,是流放。
    秦兵要的是东方肥沃土地,是要去中原享福,不是立了功还被流放到北边南边受苦。
    何况南征北伐又多了许多徭役兵役,立刻军功本来不仅能分得田地,还能免除徭役。这承诺又被毁了。
    秦皇失诺秦人,秦人便让秦皇失去天下。
    这“秦皇”不是单指秦始皇,而是指秦朝的皇帝。秦始皇也罢,秦二世也罢,这是秦朝皇帝和秦朝子民的约定,是国君与民心。
    朱襄告诉秦王政,后世刘邦得到天下之后,就吸取了这个教训。
    刘邦在一穷二白连拉车的同色马都凑不齐,国内有异姓王虎视眈眈,北方有匈奴蠢蠢欲动的处境下,仍旧先咬牙兑现了所有跟着他征战的关东关中兵卒的田地。
    同时,刘邦还给留在关东安家的兵卒免六年徭役,给愿意去关中安家的兵卒免十二年徭役。
    在皇位之外的事上,刘邦都很讲义气,哪怕是对兵卒。
    这是秦王应该学习的地方。
    秦王政深以为然。
    他首先是秦王,然后才是秦始皇。所以夺得天下之后,他应该先给跟随他南征北战的秦人好处,才能惠及天下人。
    这就是舅父所说的“基本盘”。
    秦始皇对功臣很好。但因为他从质子到太子再到国君,都没有机会接触到比他地位更低的人,所以他没有看到普通的黔首,也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功臣,于是犯下“君欺民”之错,降低了自己的声望和秦皇的威仪。
    秦王政当效仿某“真·秦二世”,首先让秦人吃饱了,再说安抚六国的事。
    所以就算要大动兵戈,就算要再拉着秦军统一一遍天下,秦王政也要兑现承诺。
    他相信,只要自己这样做,无论六国旧贵复叛多少次,大秦的军队依旧能将他们轻松碾碎。
    但荀子应当是不愿意再动兵戈的,所以秦王政故意没有说清楚。
    可荀子一直追问,唉。
    秦王政看着荀子的眼神中带了些埋怨:“荀翁知道寡人会如何做,也必须这样做,何必逼寡人与荀翁吵架。”
    荀子瞪了这个说着说着就要向长辈撒娇的孩子一眼,道:“谁要和你吵架,说正事!”
    秦王政道:“寡人所说就是正事。”
    荀子瞪着秦王政,秦王政理直气壮地看着荀子。
    荀子叹气:“唉,我不是说你不应该做分地的事,而是你这样做太直接,你可以委婉一些。”
    秦王政问道:“荀翁有何更好的提议?”
    荀子道:“朱襄在南边开辟了许多田地,常抱怨田地肥沃,但人力不足。你可用南秦田地换中原田地,让他们迁徙到南秦去。”
    秦王政皱眉:“但若是这样,他们会不会令南秦动荡?”
    荀子笑道:“世卿贵族的田地并非一家一户所有,而是一族所有。你令家中有才或曾经为高官者来咸阳,然后遣散他们的宗族去南秦。”
    秦王政想了想,明白了荀子的意思:“把他们的宗族打散?”
    荀子道:“只要宗族散了,人心也就散了。一些田地而已,王可以慷慨一些。现在天下很大,人丁很少,王现在不缺田,只是不能让他们聚集起来。”
    秦王政笑道:“南秦经过舅父多年经营,富庶之名响彻天下。寡人迁徙他们去南秦,是礼待他们。”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