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261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楚国贵族摸着柔软结实的棉布爱不释手,特别是习武之人,更喜欢这种易于吸汗的布料。
    夏穿绢丝冬穿棉,就成了楚国贵族的共识,连中原五国都刮起了棉布风。
    魏国和韩国面临秦国兵灾,上层贵族们也不忘记争相高价购买棉布,炫耀自己的新衣服。
    前线将士的战死和后方贵族的醉生梦死向来同时存在,并不值得多费笔墨。
    与吴郡隔江相望的广陵(扬州)一城在楚怀王时修建,依托长江和邗沟(沟通长江和淮水的古运河)航运灌溉便利逐渐壮大。
    吴越之地被秦国所夺,楚国驻兵广陵,依托长江天险防备秦军,但广陵和吴郡的贸易却没有任何限制,反倒因为秦国开发吴郡而更加兴盛。
    商人们总是追逐市场“风口”的。秦棉如今就是楚国市场的“风口”。
    长江上南北往返的商船络绎不绝,秦楚两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暗中收受好处。
    李牧统计完今日秦军收受的“犒劳”,道:“修理战船的钱赚够了。”
    王翦见着李牧这一副商人做派,实在是有些难以接受。
    作为十分传统的秦将,王翦已经习惯了秦王给多少兵就用多少兵,给多少钱粮就用多少钱粮,顶多城破后大肆搜刮的作风。
    李牧在这方面简直不像个将领,而像一个精明的商人,从补充兵源到自筹钱粮,若不是朱襄和公子政在吴郡,王翦都担心有人说李牧要造反。
    王翦提醒过李牧。李牧先惊愕了一会儿,然后苦笑说“穷怕了”。
    李牧立刻给秦王上书反省,请秦王派人来监督。
    当时秦昭襄王正在病榻上,闻言后写信骂了李牧一顿。
    赵王容得下你,寡人难道容不下你?寡人的后继者也都能容得下你!且自主行事!
    李牧看到秦昭襄王的信后没有松一口气,他虽然行事上仍旧自主性很强,但每次行动之时,都会将自己要做的事详细写下,递送给秦王。
    按照朱襄所说,这就是“定时报告很必要”。“定时报告”中如果夹杂一些私人信件,就更让君王放心。
    所以朱襄和他都得到秦王允许的“自主行事”的权力,从子楚等人悄悄传来的密信,两任秦王都对朱襄和李牧,比对那些没有自主行事权力的郡守们更信任。
    朱襄此手,是从雍正和宠臣满保的信件中学来的。
    闽浙总督满保每次给雍正递折子说军政大事时,都会夹杂废话折子,即后世网络上热门段子“荔枝好吃芒果好吃皇上吃不吃”。
    满保作为清朝难得重视沿海防线的能臣,在南部沿海增加了一千多炮位,鸦片战争时都靠这些老旧炮台打仗,写这些折子当然不是犯蠢。
    权力越大,就越不能只写冰冷的报告。君王给了你很大的权力,就是与你关系亲密,这时候与君王拉拉家常,说说废话,才能增进感情。
    李牧从朱襄这里学到了一手,现在交给了王翦。
    他命令秦军放心大胆地收商人给的贿赂,然后如实上交,他会用这些钱财改善兵卒生活。
    兵卒们都很信任李牧这个从来不克扣粮饷的将领,乖乖照做。
    李牧将收受贿赂的名单一式三份,一份存档,一份给嬴小政,一份和部分“特产”一起递送给秦王柱。
    这不仅是他与秦王“拉家常”,也是将“污名证据”递送给秦王。
    朱襄提醒他,将领要学会无伤大雅的自污,收受商人贿赂正好就是“无伤大雅”的自污,就算被人知道,顶多就是迁官免职。
    王翦在李牧这里学到了自污,但还没学会怎么做生意。
    他扶着额头,不断叹气。
    做生意什么的,他真的不擅长。他能不能只领兵作战,打完仗就回家享受荣华富贵?
    李牧这是奔着武安君去的吗?他怎么觉得李牧这是奔着相国去的!
    这一手盘活吴郡和秦国舟师的本事,李牧你去当相国都绰绰有余了。
    李牧只面无表情告诉王翦,这都是被逼出来的。
    赵武灵王建立雁门、云中、代三郡抵御匈奴,李家从此在三郡世代为将。但赵国的主要精力都在中原,兵粮都紧着中原。他在雁门为将时,正好处于胡人壮大之时。
    除了匈奴之外,因在匈奴之东而被称为东胡的草原游牧部落也十分强盛。匈奴和东胡在水草丰茂时相互争斗,冬季水枯草黄时就结伴共同南下入侵中原。
    李牧面对如此强敌,兵不够粮不够,没点经营的本事,怎么守住雁门、云中、代三郡。
    王翦一边苦哈哈地跟着李牧学他不擅长的东西,一边开玩笑道:“等你把雁门、云中和代三郡经营妥善,那北方三郡岂不是成了你李牧的封地?你确定那时赵王不会杀你?”
    李牧继续面无表情道:“那时你恐怕正好奉政儿之命前来伐赵。政儿不是说了吗?要用离间计杀我,大约就是以此为借口。”
    王翦大笑,被李牧比下去的苦闷终于消解。
    看着王翦大笑,李牧踹了王翦一脚,然后心里忍不住叹气。
    虽自己已经不在赵,却看到了自己若在赵的穷途末路,他心情十分复杂。
    在李牧的放纵下,带着各种使命的楚国的商人们很快就发觉了秦棉的秘密。
    秦棉居然是从地里种出来的?秦国能种,我们楚国当然也可以!
    很快,他们就偷偷购得了棉花种子,并勾结匪徒绑了会种棉花的老农离开。
    若是直接绑架,李牧都会在岸上拦下,该杀的杀。这也正好给楚国人一种秦国人很重视棉花种植技术的错觉。
    之后商人换了一种方式,去派人偷师,或者去来到楚国经商的秦国商人(比如冒充自己门客的吕不韦)求购会种棉花的老农,这才将棉花技术带到了楚国。
    在这个时代,种植技术不好保密,传过去很容易。楚国人并没有发觉,秦人有故意放纵。
    李牧故意在江边搭建刑场,公开对不守法的商人行刑,被商人传到楚国贵族耳中,成了秦国为了保密棉花的种植方式而杀人。
    既然秦国人如此重视棉花种植的技术,楚国贵族当然立刻划分田地种植棉花。
    代理吴郡郡守嬴小政立刻派李斯出访楚国,向楚王严正抗议楚国偷棉种的行为。
    楚王的臣子严厉地驳斥了李斯的荒谬,说楚国自古以来就有棉花种植,只是之前不流行这个。
    现在棉花不就是在吴越之地种吗?吴越之地本就是楚国的领土,所以楚国人把棉花带到了江淮平原。
    他们还抬出来朱襄的名声。
    说棉花这种利民的东西,朱襄公肯定愿意给天下人分享。难道朱襄公愿意让天下人冻死吗?
    听到对方侮辱朱襄,李斯心中生出了真实的怒气。
    他知道自己气量狭小、心思阴暗,连视他为挚友的韩非都深深嫉妒。即便他自认为,如果为了自身利益,他恐怕连朱襄都能陷害。但如今听到有人侮辱朱襄,李斯的怒火也难以抑制。
    “朱襄公当然怜悯庶民,但现在用棉布的是庶民吗?”
    李斯冷哼,将如今秦地商人对棉花的收购价格,和棉布在各国贩卖的价格报出。
    “你们一群酒足饭饱之徒,嘴里居然说着朱襄公不与你们分享,朱襄公与你们分享什么?分享如何不饿死不冻死?”
    “如果你们能让庶民也穿上棉布,别说朱襄公,我李斯都敢在这里保证,秦国不仅不再追究你们偷棉花之事,还派人来教导你们种植棉花。”
    “我敢立字据,你们敢吗?!”李斯冷笑道,“你们敢吗?!”
    他环视了楚王朝堂上的人,无一人敢与他对视。
    李斯当然知道,楚国没人敢应这件事。
    棉布现在是贵族最爱的布料,如果庶民也一同穿棉布,那么贵族的脸面何存?
    吕不韦曾经告诉过李斯,他之所以疯了似的想往上爬,除了想要更大的富贵,更重要的是如果只是商人,即便有很多钱,也不敢放开了享受。
    他们衣服上的花纹、佩戴的装饰都有严格控制,不能与贵族等同。有些国君或者封君甚至连庶人穿着布料也加以限制。
    秦国其实也有这样的规定,比如庶民不能穿什么颜色。但秦国人尚黑,黑又耐脏,上下皆穿黑色,所以只从穿着上,庶人和贵族的差距没有那么泾渭分明。
    “朱襄公从来不管庶务,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是在田地里与庶民耕地。”李斯收敛怒气,语气平淡道,“若你们非得让朱襄公操心此事,那么我便回吴郡去寻朱襄公询问此事。但朱襄公愿意给你们楚国分享棉花,你们楚国敢要吗?”
    说完,李斯不顾楚王还在,起身拂袖而去,大步迈出楚王宫。
    他一介使臣,居然背对楚王离开,嚣张跋扈至极。
    楚王脸色大变,几近呼人拿下这无礼之徒,但思及秦国强势,强忍了下来。
    “春申君,你看……”楚王看了一眼群臣,最终还是向已经被他打压过几次的春申君求助。
    楚国旧贵族各自顾着自己的利益,会为楚王做事的人,楚王看了一圈,仿佛只有春申君最为厉害了。
    春申君默然许久,才道:“本就是楚国商人为了牟利而做出的不齿之事,大王装作不知道,或者说民间之事,身为大王不需要知道即可。将朱襄公与此商贾之事相提并论,若他国知晓,也会嘲笑我们。”
    那个不小心扯上朱襄公的卿大夫立刻伏地:“春申君所言极是,是我之错。”
    春申君道:“请大王派我去见秦国使臣,向朱襄公表达歉意。”
    楚王道:“准。但这棉花……”
    春申君道:“楚国既然已经种植棉花,就不可能停止。秦国也知道此事,派人来抗议不过是脸面上好看一些。”
    楚王叹气:“好,你去会会那秦国使臣。寡人累了,你们退下吧。”
    楚国卿大夫们依序离开,春申君也一同离开。
    他离开时,楚国卿大夫们并不与他搭话,与春申君初为楚相时完全不同。
    春申君在被楚王冷落后,即便他攻打鲁国,重新回到了楚国的权力中枢,但情况也已经今非昔比。
    已经显露出一次颓势的新兴贵族,自然不被楚国的老贵族们放在眼中了。
    春申君坐到马车中,垂下车帘,然后扶额长叹了一口气。
    朱襄的仁善之名和他在咸阳遇到的朱襄那狡诈的形象相交织,让他心情十分茫然无措。
    “朱襄啊朱襄,棉花一事真的是商人逐利,还是你想要做什么?”春申君扶着额头自言自语,“说你南下只知种地,不管庶务,我是不信的。你……有何打算?!”
    春申君冥思苦想,也想不出朱襄想要所为之事。
    他只能亲自去见李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秦国使臣,去试探秦国人的想法。
    李斯却滴水不漏。
    李斯对春申君大吐苦水,说他知道是商人逐利,本来楚王给秦国一点脸面,训斥一下商人,然后象征性地补偿一下,就算了。谁知道楚人如此无理取闹,还攀扯上朱襄公。
    商人之事,与朱襄公何干?说这种话的人,难道不会心中不安吗?
    还好楚国有春申君明白事理。
    “我曾在朱襄公门下听学,朱襄公提及春申君多称赞。若非公事,我该亲自来拜访春申君。”李斯不断恭维春申君,好话说了一箩筐,别的话一句都没有漏出来。
    春申君不由在心里苦笑。
    他已经看出来,李斯虽然年轻,也没有名声,但不是一个好相与的人。
    春申君突然想起了关于朱襄的一个传闻。
    他问道:“你是由朱襄公举荐做官吗?”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