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

太宗皇帝成长计划 第490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将士们神情激昂无比,口中顿时齐声高呼道:
    “万岁!”
    “万岁!”
    “万岁!”
    ……
    万岁之声,不绝于耳,震天动地。凛然肃杀之气油然而生,威严厚重的军威军势,直冲天际。一时之间,便连天上太阳,都显得黯淡无光。
    萧承在军中的威望,是当初萧承毅然领兵,御驾亲征之举所奠定的。是当初,萧承浑然无惧,亲入邕州大营,压服十数万骄兵悍将而造就的。
    之后领兵杀入夏国,救云国社稷与倾覆之时的功勋战绩,还有厚待军中将校的举措,更是将他的军中威望,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萧承这无比的军中威望,所汇聚的厚重军势,配合着龙船之上昂然挺立的身影,一种睥睨世间,天下莫能与之抗的皇帝威势,油然而生。
    江州城内外,那些暗中窥探之人,此时只觉心中一滞,宛若重石压于胸口之上,让人战栗不停。
    “还是撤吧,今日实在不是动手的时机……”
    “……回去从长计议,倒是也无妨。”
    “难道就这么让云皇如此耀武扬威?今日若是不杀杀他的威风,如何能让百姓知道,我大夏尚有忠勇义士,在反抗云国统治?”
    “云皇惯会收买人心,若是再不出手提振军民士气,日后这江州城民心,可就不好说了!”
    “那也还有别的方法啊。但今日汉阳码头这阵仗,希望渺茫不说,兄弟们一旦出手刺杀,那就是九死一生啊!”
    一众江湖之人,本就是为了刺杀方才凑到了一起。虽他们的忠勇热血可嘉,但其组织,却是显得松散至极。
    到了如此关键时节,是撤?还是继续刺杀?如此重要的选择,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凭着自身威望压服众人,做出一个决定来。
    眼看着众人依旧争吵不休,其中一人突然面带绝望之色,又悲又愤地道:
    “别吵了,已经晚了!”
    众人闻言,争吵为之一歇。
    朝前方汉阳码头望去,此时的萧承,已经领着一众百官,自龙船之上下来,在接见过江州城文武之后,登上准备好的玉辂,朝江州城中而去。
    随驾百官、后宫宫人、禁军将士,数量众多。再加上码头之上的一众文武,人数如此之多,处处皆不可怠慢疏忽。
    所以纵然此前组织得再完善无缺,一时之间,也不由得显得有些嘈杂混乱。
    而这样的混乱,自然早就在这些,见惯了江州城码头混乱的本地江湖人的计划之中,也是他们有胆子刺杀萧承的依仗!
    埋伏在码头四周的江湖众人,纵然有部分人因云军那浩荡军威,而心生畏惧退缩,不敢现身。可还有为数不少的人,此时热血上头,早已顾不得其他!
    在加上幕后主持之人,迟迟没有下定决心撤离,一切计划,便趁着此时码头之上混乱之时,按照此前谋划开始施行。
    “码头仓库失火了,快跑!”
    “那边有刺客!”
    “不好了,夏军杀回来了!”
    诸多嘈杂之声,自四面八方响起。不远处的码头之上,更有滚滚浓烟而起,纷乱顿起。
    负责四周戒备的云军将校,本就因当今陛下驾临而精神激动紧张。此时听到这些动静,心中顿时一惊,连忙组织人手四处查看。
    随着云军将士的调动,原本护卫四周,戒备森严的云军军阵,顿时出现了疏漏。
    数十名隐藏身形的江湖众人,便趁着这个时机,悍然杀出,口中高呼道:
    “杀云皇!”
    “杀啊!”
    这数十名刺客,相较于此前江湖中人安排的百余人,数量上少了大半,应该是畏惧于云军威势,此时不敢出手了。
    而出手的这些人,能够在如此大军威压之下悍然出手刺杀,其忠勇热血之心,也绝对称得上令人敬佩。
    可刺杀一国皇帝,绝非是他们所想象的那般简单!
    率先朝萧承玉辂冲杀而来的刺客,一身威势堪有九阶,足以称得上一句高手。
    但纵然是这样的人物,显露杀机,悍然出手之后,尚未走上十步,便被突然一支猛地投掷而出的长枪,穿入胸膛,死死地钉在地面之上。
    安东将军杨大眼,身骑战马护卫在玉辂旁,淡然地收回了手,就仿佛刚刚那宛若流星贯日,威力骇人的一枪,不是他抛出的一样。
    机括扳动,只听得“铮”地一声弓弩弦动之声响起。
    天雄军箭矢齐射,十余名刺客手持利刃,保持着冲杀之势,浑身被扎得如同刺猬一般,无力地倒在地面之上。
    待冲出箭雨笼罩范围之时,数十名刺客,便已经死伤大半,然后迎面便撞上了人马皆着重甲的关宁铁骑。
    军威厚重深重的关宁铁骑,就宛若一堵无法逾越的铜墙铁壁,此时军势覆压而来,任凭一众江湖众人武功再高,正面冲杀,和用血肉之躯直撞神兵利刃,没有半点区别。
    没有震耳欲聋的喊杀之声,也没有金戈交鸣之声。只有让人心寒胆颤,血肉被践踏的“噗嗤”之声传来。
    除却少数几名,果断后撤离去的刺客,剩下的人,此时就好似那海上浪花一般,狠狠地拍打在岸边之上,旋即便消散开来。除了留下满地的烂肉血浆,再无任何痕迹。
    就在残余刺客撤离,喊杀之声逐渐平息消退之时,便听到后方的车架之中,突然传来将领的高喝之声。
    “陛下有旨,一应刺客,尽数诛杀,勿枉勿纵!”
    “尽数诛杀,勿枉勿纵!”
    “遵旨!”
    看着向远处逃窜的残存七八名刺客,幽州突骑的骑兵,当即暴喝一声,驾驭胯下骏马,疾驰而去。
    马背之上,幽州突骑骑士们举起手中长弓,伴随着弓弦震动之声,箭雨纷纷落下。顷刻之间,又是数名刺客倒地不起。
    最后两三人,此时用尽浑身力气,只为逃脱生路。但幽州突骑来去如风,迅疾异常。在突骑的大军异象加持之下,残存几人用尽了浑身解数,也还没逃出多远,就是被骑兵们追上,然后一刀枭首。
    一众出手的刺客们,从始至终,甚至连萧承车架外围的防卫,都没有冲破,便尽数覆没。
    “噗嗤”的奇怪声响传来,象征着天子仪驾的玉辂,缓缓驶过刺客们留下的血肉泥泞之处,在上面留下了数道极深的车辙印记。就如萧承此次留给江州城的印象一样,极为深刻,让人难以忘怀……
    第九十五章 北击突厥
    江州城中,江夏山。
    因萧承在数月之前,便已动了巡游江州郡的念头。消息传到江州城,一众文武自然是不敢怠慢,早早便开始着实准备接驾。
    经过精心挑选,权衡利弊之下,眼前这座江夏山,便被选为了萧承的临时行在之地!
    萧承来到此地,兴致不由得上来了,便当即舍了玉辂,在一众文武朝臣的陪同之下,拾级而上。
    行走在山间小道之上,四周山石秀丽,绿荫陪衬,风景格外宜人。山路两旁,甚至还时不时地能够看到往日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
    吞噬
    萧承兴致勃勃地打量着周边风景,朝身边众臣笑着道:
    “这处临时行在,选的地方着实不错!既在江州城之中,又远离民居,不至于兴师动众,惊扰民众。还有此处的风光,朕也甚是喜欢啊!”
    一旁的程不识闻言,不苟言笑的脸上,也不由得露出笑意,继续道:
    “陛下圣明!这江夏山绵亘蜿蜒,形如伏蛇,头临大江,尾插闹市。若大军镇守此处,居高临下,则江州城尽在掌握之中,实乃兵家必争之地!陛下身在此处,也方便大军护卫。”
    萧承听着程不识所言,不由扭头看向他,无奈地叹息一声,开口道:
    “这好好的山间秀丽风光,被你一说,顿时便感觉杀气四溢似的……怎么,你从象州郡领兵,一路打到江州郡,这仗还没打够?”
    程不识闻言,顿时不知道该如何回话了。
    一旁的伍子胥,此时连忙接过了话题,道:
    “陛下,说起这江夏山之上,有白云楼、留云阁、一览亭等达20多处亭台楼阁。可遥望长江,俯瞰江州城,都是可供游览的好去处……还有这数月来,江州城官府已组织人手,还聘请了墨家门人,在山上修筑了行在,以供陛下、百官居住!”
    萧承听到这里,眉头却是微微一动,不由摇头道:
    “还花钱了?不该如此花费奢靡的,实在不行,城中府衙腾出来,不是也能够居住吗!”
    萧承巡游,是为了收买人心,花费可不小。一路行至江州郡,大大小小的加起来,已经花费了近两百万两白银。
    这江州城,更是不用多说。城中民心,此时尚在夏国那边。想要安抚一众百姓,萧承之后这钱,就不能少花!
    说起来,要不是公孙滢触发了训卡的效果,让萧承从黔阳府富商那边收了百十万两,此时只怕宫中府库已经空了……
    所以此时,听到江州城府衙在这临时行在的上面花了不少的银子,萧承便顿时有些不高兴了。
    听到萧承所言,伍子胥连忙解释道:
    “这江夏山上原本便设施齐全,只是临时征调,加上稍作休整,其实也没有花费多少……”
    说到这里,伍子胥又面带无奈地道:
    “而且这江州城,每至这春夏之际,或逢暴雨,或因上游涨水,便时有内涝发生。将陛下行在设于江夏山之上,那也是无奈之举啊!”
    江州城因地势天时等原因,城中经常会有内涝发生。不一定会发生什么严重的灾害,但总归是会对城中生活有所影响的。
    江州城文武,也是实在没有办法了,这才想尽了办法,找到这处地势极高,风景秀丽,又是在江州城之中,方便大军护卫的地方!
    听到这里,萧承下意识地抬头,朝山下的江州城望去。
    远处,浩荡长江呼啸而过,江水汹汹。城中大小湖泊遍布,水脉众多。如此地势,若是再遇上一场暴雨,不内涝才怪呢!
    萧承想到这里,也只能微微点头,继续道:
    “是朕不知道个中详情,错怪你们了!”
    众臣闻言,连道不敢。
    众人又沿着山道行至半山腰,便是临时行在所在之处。
    说是临时行在,但毕竟是江州城地方提前数月修建,占地并不小,殿宇楼阁,一应俱全,已称得上是一座行宫了!
    萧承打量了一眼,扫了一旁的伍子胥一眼,眉头微微一挑。
    这就是你说的,花费不多?
    伍子胥见状,只是轻笑了两声,没有开口说话。
    就因为这江州城的地势不算好,江州城一众地方官员,是既不敢让萧承受城中内涝之苦,也不敢让萧承住在江州城外。
    这算得上事出有因,地方官员想必也曾为此左右为难过。萧承也不好太过为难他们,便没有再继续开口责怪,就当此事已经翻篇了……
    让冯保主持安排随驾人员入住临时行在,萧承则带着一众文武重臣,找了处殿宇,开始商议起国家大事来。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