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

毕业后我回家养蜂了 第204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到时候金家要强行把孩子从山雀身边要走,想必也不是什么难事,最可怜的就变成山雀了,明明对金家一无所求,最后却被迫母子分离……
    江小满把这个道理跟金成杰分析了一下,这小子一开始还犟嘴呢,觉得他爸妈不是这样的人,等到江小满问他,万一他爸妈真的要来跟山雀抢孩子,他准备怎么保护这对母子/母女的时候,金少爷又哑口无言了。
    “呵呵~”江小满觉得,他去年一年冷笑的次数,都抵不上今天一天的量。
    深情不可怕,可怕的是又蠢又深情,那才是真的害人不浅!
    不过,大概是江小满给他描述的“夺子大战”修罗场实在是太可怕了,接下来几天,金成杰居然真的没有再缠着山雀要她对自己负责了。
    反而隔三差五就跑到集市上,买一些牛肉、羊肉、猪肉之类的,还有土鸡和土鸡蛋,网购的各种婴儿用品,源源不断的往山雀家里送。
    就连江小满都有些看不懂他想要干什么了。
    ……
    劝走了便宜弟弟,江小满花了两天时间,陪着电视台的拍摄团队,把整个郎山几乎都转遍了。
    韩静如终于知道,为什么县委宣传部愿意砸钱给一个小小的郎山镇拍个宣传片了。
    好家伙!这要是不出圈,她韩静如三个字倒过来写!
    贫困山区脱贫容易,只要砸钱“输血”就行了。
    可要想让当地的老百姓实现共同富裕,光靠“输血”可不够,也没有那么多血包哇~
    但是,这几天在郎山镇的所见所闻,彻底改变了韩静如对贫困山区致富难的看法。
    原来,不是致富难,是缺少一个个像江小满、江鱼、山岩和郎英这样的致富带头人!
    这帮年轻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把整个郎山,从一个被动的等待输血抢救的病危患者,变成了一个可以自己造血的健康人。
    那些当初为郎山捐款的爱心人士,大概也没有想到,他们随意撒出去的三、五十万,落到了郎山的沃土上,生根发芽,逐渐长成了一棵棵可以为郎山百姓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
    韩静如本来想把这一段弱化掉,重点放在郎山百姓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上,但是,江小满却强烈建议拍摄组把这一段保留下来,并且还找了好几个申请到了创业基金的村民来现身说法。
    这里面,郎英是最有说服力的案例了。
    当初她就是从这个乡村振兴创业基金里,申请到了三十万的启动资金,如果没有这笔钱,村里的野山菌种植合作社不会这么快组建起来,野山菌酱加工作坊也不可能拿出那么大一笔启动资金。
    三十万,城里人看着不多,待遇好点的家庭,两三年也就攒出来了。
    可是在农村,尤其是郎英还要养着两个孩子,只怕几年都不一定能攒得出来。
    正是因为有了这笔创业基金的支持,还有妇联给予农村女性的两年免息创业贷款,郎英才能凭一己之力,撑起了一个合作社和一个野山菌酱加工厂。
    并且,直接或者间接带动了郎山一、两万人的就业。
    “现在我们的加工厂和野山菌种植合作社,已经招聘了五十多名本地员工,并且给他们缴纳了五险一金,算上淡季,人均年收入能达到四万元。”
    “另外,生产旺季的时候,整个郎山镇大概有一半的人口都会上山捡拾野山菌,或者在自家山上种植食用菌,为加工厂提供原材料,我们粗略估算过,去掉各项成本,一户人家如果种植五亩地的食用菌,一年两季,每年增收能拿到八万元。”
    “除了这些之外,这项产业还能给咱们镇上提供很多打零工的机会,比如说旺季的时候来帮合作社打包快递、搬运货物,开着自家的拖拉机或者小货车,帮种植户们运送菌子,淡季的时候帮种植户进山挑菌包、放菌包、杀虫,这些都是有钱赚的。”
    “你们别看咱们镇上现在好多人家房子都破破烂烂的,那是大伙儿忙着挣钱,都没时间盖房子呢。”
    “不信你们过两年再来郎山看看,现在谁家还出不起几万块钱翻新老房子啊,家里劳动力多的,花个十几二十万盖个二层小楼也不算难呢。”
    郎英的话,让韩静如等人热血沸腾。
    江小满暗暗点头,不愧是被扶贫干部孙主任洗脑过的啊,这口才,杠杠滴!
    第245章
    这个季节, 郎山的野山菌和土蜂蜜都是丰收的时候,拍完野山菌种植加工产业,韩静如一行人又在江小满和孙哲远的陪同下, 去参观了山岩等人的养蜂合作社。
    如果说林下食用菌养殖业, 算是郎山的一个新兴产业的话, 那么, 养蜂产业可以说是郎山百姓祖传的手艺了。
    根据江夏提供的线索显示,郎山人民养蜂取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呢。
    为了增加节目的趣味性, 山岩带着几个徒弟,拉上摄制组, 翻山越岭, 重新拍摄了郎山山民攀岩采蜜的过程。
    看着山岩等人腰上拴着麻绳,从数百米的悬崖峭壁上,背着湿柴一点点往下滑, 借着燃烧湿柴的烟雾熏走了野蜂,艰难地攀附在岩壁上割蜜的场景, 饶是见多识广的三位记者也忍不住咋舌:
    怪不得山岩他们要下山成立养蜂合作社。
    攀岩割蜜这活儿,真的是在拿命换钱啊!!
    有了这样惊险刺激的开头,接下来,山民们利用祖辈对野蜂习性的掌握,下山成立养蜂合作社,把养蜂发展成一个地方产业的行为,就完全能说得通了。
    江小满还特别鸡贼地把记者们带到了老山坳子那边。
    看着村民们至今还住在长满青苔的石头房子里, 三位记者都禁不住哽咽了。
    郎山的山民同胞们这日子也太苦了吧?
    看看这些长满苔藓的石头房, 简直每一块石头上都镌刻着“贫穷”两个字!
    再看看村里还没上学的小娃娃们, 路还没走稳当呢, 就开始笨拙地帮着家里人一起挑拣刚捡回来的野山菌……寒静如也是有孩子的,一时间眼泪都流下来了。
    老山坳子这边,是郎山镇最早一批跟着山岩加入养蜂合作社的,原因很简单,这帮人原本就是跟着山岩进山采蜜讨生活的。
    现在老大转行做生意了,小弟们怎么可能不跟紧老大的步伐?
    山岩也没有辜负乡亲们的信任。
    郎山地区多山林花木,蜜源特别丰富,都不需要山民自己种植蜜源花卉,单靠蜜蜂在野外采集花蜜,一年就能割3~4茬土蜂蜜。
    这边的人均山林占有率,几乎是山下村里的数倍。也就是说,只要你家里能拿的出足够的启动资金,山下的村民一家能放一百个蜂桶,老山坳子这边,每家至少能放五百个蜂桶!
    如果按照老一辈制作蜂桶的工艺,老山坳子这边确实很少有人家能拿的出这么大一笔钱,一口气做几百个蜂桶。
    关键是江小满这个抠门专业户,另辟蹊径,改良了野外蜂桶的制作工艺,用建材市场廉价批发来的实木边角料做蜂桶,直接把蜂桶的成本价砍得只剩下一个零头,这样一来,就算是老山坳子最穷的人家,都能承担得起几百个蜂桶的前期成本。
    山岩他们成立养蜂合作社之后,又借助镇上的关系,找合作社和农行拿到了一批两年免息的助农贷款,这下子,就连购买土蜂的启动资金也有了。
    现在的老山坳子,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蜂大村。
    别看村里的石头房子破破烂烂的,实际上,等今年的冬蜜采收季过了之后,村里家家户户年收入都能达到二十万元!
    之所以还没盖房子,是因为山岩已经跟镇上商量好了,以后会在山下单独圈一块地,让老山坳子的村民集体搬迁到山下。
    以前是没有这个条件,村民盖不起房子,镇上想把深山里的老百姓迁出来,也承担不起这么高昂的搬迁成本。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山岩已经和镇上谈妥了,由郎山镇解决搬迁的宅基地问题,愿意下山的村民,自己出钱盖房子,宅基地免费。
    这么做,主要也是为了解决孩子们的上学问题。
    至于山里的老房子,也不会拆掉,以后村里人还要接着在这里养蜂呢。
    大人辛苦一点来回跑没关系,总不能让孩子们跑几十里山路去上学吧?也跑不动啊~
    这也是老山坳子这边的年轻人普遍学历不高的主要原因。
    虽然国家早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更是取消了中小学学费,上学只需要交一点学杂费就行了,就算是农民家里,也不是拿不出这笔钱,但问题是老山坳子这边离山外最近的郎山小学,步行也要小半天时间啊!
    学校第一节 课八点钟开始,要想赶上这节课,老山坳子这边的学生,凌晨四点就要起床,先在家里吃好早饭,然后家里人举着火把把他们送出大山,这还是天气好的时候,遇上刮风下雨,就只能请假不去学校了。
    这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成绩能好才怪!
    更何况镇上的初中比小学更远。
    很多人勉强糊弄到小学毕业,囫囵认识一些常用字,会算清楚家里的开支,就不会再上初中了。
    违反九年义务教育法?
    别逗了!学校要来找他们去上学,那行,反正家里出不起住校的钱,学校要是能免费供这些孩子读书,那家长高兴还来不及呢。
    问题是乡镇学校也没这个财力供养这么多学生啊,就只能假装看不见了……
    山岩天生的侠义心肠,以前是自顾不暇,现在有实力了,就想改变老山坳子这帮人的命运。
    而读书,无疑是山里孩子改变命运最快捷的一条路。
    就像江小满,如果不是进城上了大学,他知道电商怎么做?去哪里能搞到免息贷款?怎么说服镇政府扶持他们的合作社?
    这些都需要学识和眼界的。
    山岩自问在做人这方面也不输小满,但每次村里来记者采访,又或者上面的领导来视察的时候,言谈举止上,总归是小满看着更像那么回事。
    山岩就知道,这便是上过大学的好处了。
    郎山村能出个大学生,老山坳子凭啥不行?
    他和小鱼是没机会了,但他们还有三个女儿,老山坳子那边还有二十多个娃娃,现在他们也不缺钱了,拼尽全族之力供养,总能供出一两个大学生吧?
    他这么想,并不是想和小满别苗头,只是单纯觉得,不能把全村人的命运和未来,都压在小满一个人身上。
    他们受了小满的恩惠已经够多的了,不能总让人扛着背着往前走,就像网友说的那样,他们早晚得学会独立行走。
    ……
    听到山岩说已经和镇上协商好了,争取三年之内把老山坳子和附近一个小村落整体搬迁到山下,这样村里的娃娃们就能安心上学了,韩静如暗暗点头,觉得这个山岩是个脑子清醒的。
    不是她瞧不起农村人,只是现在依然有很多农村人,赚到了钱,第一件事就是想着盖房子买车,仿佛这样就能在村里挺直了腰杆子做人一样。
    殊不知,底层百姓要想逆天改命,靠年轻卖命打工挣那点钱怎么行?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努力供出一两个大学生。
    大学生不值钱?那也要看在什么地方。
    竞争激烈的大城市,本科毕业多如狗,当然不值钱。
    可在他们郎山,谁家要是能出个大学生,那真的是改换门庭,就连家里人在乡里的地位都能有所提升。
    远的不说,就说江小满,他要不是郎山村第一个考上重点本科的大学生,村里人能听他的话吗?
    学历在大城市,或许只是找到一份正经工作的敲门砖,可是在他们这种偏远山区,就是一个年轻人在村里能不能拥有话语权的关键。
    山岩自己是靠拳头打下这片江山的,可是他不希望后人也吃这样的苦。
    尤其是他们家只有三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哪有小姑娘靠打架厉害让人信服的?还得有脑子才行!
    学历就是对脑子最好的武装!
    “说得太好了!山岩社长,您能不能把刚才那段话对着镜头再说一遍?刚才我们小宋去拍别的镜头,没录到您说的话……”韩静如两眼放光地看着山岩。
    江小满这个“全省助力乡村振兴先进人物”要想让人信服,靠他自吹自擂肯定不行,节目组旁白再煽情,效果都没有让当地百姓现身说法更让人信服。
    有了山岩和郎英的现身说法,韩静如相信,这个“全省助力乡村振兴先进人物”,江小满赢定了!
    山岩的性格不是喜欢给人捧臭脚的,但老山坳子整体搬迁这件事,是他从小就立誓要实现的梦想,如今梦想终于看到了希望,他本人比江小满还要激动,忍不住就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起来。
    老山坳子为什么能集体发家致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