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

分卷阅读255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头。
    他们是好朋友,除了在图书馆,碰面的机会并不多。
    其实,何有才等了好久。
    这是返校必经之路,一定能碰到小苗的。可见了小苗,却装着偶遇的样子,连句话都不敢多说,生怕人家误会了。
    开学后,毕业班忙着实习。
    江黎明去了外贸局,还专门跟小苗打了个招呼。田小苗也未多想,上德语课时常碰面,相互借笔记,比其他同学的关系近一点。
    “大四”同学一走,有点冷清,跟少了点什么似的。
    田小苗继续“三点一线”,埋头学习。
    赶在周末,实习同学回来了。
    田小苗要回家,往往碰不到面。江黎明想跟小苗说点什么,却始终没有机会。
    第124章 .安置
    *
    上半年,精简工作继续展开。
    按照预定目标,全国职工减少160万人,城镇人口减少800万人。下放人员的安置是个大问题,各地都有安置办,负责接待下放职工和青年学生。(注1)
    沪上人口密集,每年有大量的初中、高中毕业生。有的进了国营工厂,有的进了集体小厂,有的待业在家,还有的去了边疆。
    田小苗注意到报纸上开始宣传了。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青年们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治山治水,改变自然面貌。据统计,从1962年开始,全国近10万名知识青年下放插队。(注2)
    田小苗瞅瞅五一和三子。
    一个十二岁,一个九岁,两个弟弟得有个出路。
    干体力活儿,农村人习惯了,可对城里人却是一种考验。虽然,劳动锻炼很有必要,可在乡下一呆就是十多年,也是浪费。
    算算时间,五一初中毕业正赶上运动,就是硬着头皮也得把高中念完,最好是参军入伍,在部队上受教育。三子也要抓紧,不能把学业荒废了。
    田小苗找了个时间,跟田大旺和孙梅英说了。
    “爹,娘,我不在家,五一和三子的学习不能放松……”
    田大旺和孙梅英很赞同。
    田大旺是部队上出来的,希望五一也去部队,像冬子那样。
    “五一,要向你冬子哥哥学习,争取考上军校……”
    “嗯。”五一点点头。
    他跟三子早上跑步、打拳,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这样才合格。
    关于上山下乡,田小苗虽然没有明说,可这是大趋势。
    田大旺和孙梅英也有预感。
    报纸上说:“初中毕业就有下乡的,最小年龄不过十五岁……”
    孙梅英是从农村出来的,晓得干活的辛苦。她自己也就罢了,哪里舍得娃娃们受苦?
    可参军入伍竞争很激烈,军校也不是一般人能考上的。
    孙梅英攥着手,考虑着将来提前退休,让五一或三子顶岗。这是沪上的政策,子女能顶替,只要安排了工作,就不用插队落户了。
    田大旺经常学习文件,对政策了解得很透。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工业化体系初步成型。可外界的封锁,加上敌对势力的阻挠,想快速发展几乎不可能。而人口的增长不可避免,卫生水平提高了,婴儿夭折率大幅下降,建国后出生的娃娃都长大了,可城里没有这么多地方安置,只好下放到了农村。
    这是没办法的事儿。
    城市青年不能一直待业啊。不然,会出问题的。
    *
    转眼进入了六月。
    毕业季来临了,毕业生们忙着写论文。
    论文答辩一结束,就等着领毕业证和派遣证。
    按照现有政策,除了部级直属院校外,大部分学生是哪里来的,还回哪里去。像复旦这样的重点院校,由全国统一分配,有留在沪上的,有回原省的,还有支援边疆的。
    说到“支边”,需要极大的勇气。
    报名的大多是积极分子或党员,有的是真心实意,有的是做个姿态,博取声誉。具体分到哪里,以派遣证为准。
    大学四年,即将各奔东西。
    毕业生们拍了合影,写了留言。
    不管是宿舍里,还是教室里,多少有点伤感。有聚餐的,有侃大山的,有在大操场上奔跑的,还有抱头痛哭的。
    江黎明早有安排。
    他未跟任何人提起,只想跟小苗打声招呼。他找到图书馆,看到小苗聚精会神地看书,又把话咽了回去。
    派遣证下来了,江黎明要去京城报到。临行前,他跟田小苗道别,还送了一个塑料封皮的记事本,留了通信地址和电话号码。
    田小苗这才晓得江黎明是京城人士。认识了这么久,从未听江黎明提到家里,只觉得普通话标准,很随和的样子。
    “田小苗,多联系。”江黎明温声说道。
    “好。”
    江黎明挥挥手,离开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