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

分卷阅读284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赏赐的臣子,在当朝这柳家绝对是独一份。
    当得知柳家的这份赏赐,跟叶清函先前在苏州府乃至南直隶一带做的事有关,尤其当知道苏州府因为蓄水工程做得好,在各地夏收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的情况下,竟然保持稳定的收成,大家都觉得柳家这份赏是应得的。
    到了这时候,大家不得不承认,柳状元这个妻子,比他们设想的还厉害,也知道不能拿跟一般官家夫人打交道的手段跟她往来。
    于是,开始有那同样是农门出身的官夫人,以书信往来的方式,跟她讨论种田的事。
    叶清函哪能不知道,这些人是换了种温和的方式跟她打交道,她也没彻底不跟其他官家夫人往来的意思,只是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跟他们喝茶聊天而已,如今大家既然用的是这种简单又不费时的方式,讨论的又是她感兴趣的话题,叶清函也就渐渐跟这些夫人以写信的方式交流了起来。
    其中说起来最头头是道的是工部尚书的夫人、还有左佥都御史大夫家的夫人。
    工部尚书夫人说她在京城待了将近三十年,几乎已经忘了水稻应该怎么种了,倒是对种小麦和种高粱颇有心得,说如果叶大人想种这两种作物,有不懂的问题可以跟她交流。
    因为水泥厂的事,叶清函跟工部的往来也算比较紧密,知道工部尚书是福建人,寒门出身,官场浮沉将近三十年,总算熬到工部尚书的位置。也知道两夫妻初到京城的时候,日子并不那么好过,工部尚书夫人还在赁的住宅里种过田,后面知道北京城的气候不适合种田,就开始改种小麦和高粱。
    这么多年过去,家里的日子早就不用她亲自动手做什么,但工部尚书的夫人还是每年都会亲自去庄子里过问庄子里的作物的种植情况,算是官夫人中难得的清流。
    叶清函说她没打算种小麦和高粱,倒是现在正种一种产量不错的新作物,夫人要是感兴趣,等年底收成了,可以给她一些种子让她种。
    尚书夫人说叶大人推荐的作物一定错不了,年底一定厚着脸皮问她讨要。
    两人之间就这么一来一往交流了起来。
    还有一个是佥都御史夫人。
    做御史的人通常都是性子又臭又硬,且因为工作内容的缘故,很难跟其他官家建立好的关系,算是因为工作被迫做孤臣的人,所以御史经常选任寒门出身的人担任,这位佥都御史也不例外。
    这位大人认定官家经商是与民争利,不允许家里行任何买卖,一家老小就靠他的俸禄过日子。家里的日子难过到帝王都看不过眼的那种,于是赏了他一个小农庄,让其不至于家里揭不开锅的那种,可惜那庄子一直出息不好。
    后头因为番薯的推广,收成倒是不成问题,就是这番薯吃多了容易胀肚,还容易放气,并不适合一直吃。于是佥都御史夫人这才厚着脸皮写信问叶清函,能不能帮忙出点让庄稼收成变好的注意,或者给介绍一些收成好又适合在京城种植的作物给她。
    这种真心实意讨主意的人,叶清函一般都不吝赐教,认真给她出了注意,又说新作物得等年底收成了,才有种子给她。
    至于其他一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人,叶清函就采用统一的模板回信,内容也是简单的三言两语,久而久之有些人就主动放弃了跟她继续书信往来。
    玉米本身种植的不多,且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沈大嫂已经基本掌握玉米的生长规律,叶清函便将这事情交给沈大嫂负责,她自己则水泥厂和化肥厂两头跑。
    水泥厂原本就有一定的基础,又有皇帝的重视,经过两个多月近三个月的努力,于九月底完工准备投产。有帝王出手这个水泥厂比先前吴县的水泥厂规模大很多,当然在没有机械的情况下,再大的规模也比不得现代化机械化生产的生产量,水泥厂的日生产量没可能上千吨的产,却也能有个五六百吨。
    1吨水泥能砌体10平方米左右,差不多刚好是一个水泥工一天的工作量,也就是水泥厂一天生产的水泥能供600个左右水泥工一天用,能砌体6000平方米左右,一个月能砌180000平方米,一年能砌2160000平方米。
    这个时候的北京城有35400000平方米,要将整个北京城都砌上水泥,得十六年左右的时间。如果想要十年内完成整个北京城的建筑,那多建两个这样规模的水泥厂就能完成。
    不过,眼下才起步,先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让皇帝看到这个水泥真实的用处,后面扩大规模的事就好说了,所以叶清函没着急说后头的,只把眼下的规模需要的泥瓦匠人数算给大家伙儿听。
    听她算得头头是道,又知道其夫家隔房大伯和兄长们,对这水泥再是熟悉不过,纷纷有人提议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