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

上下五千年(汉详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汉朝(前202—220年[1])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因尚火德故称为炎汉[23],又因皇室姓刘而被称为刘汉[4],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传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5]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西汉,定都长安。汉初在消灭异姓王和诸吕之乱后政局趋于稳定。汉文帝、汉景帝采取养生息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攘夷拓土,被今人称为“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6],史称“孝宣中兴”[7]。8年,王莽篡汉,不久爆发绿林赤眉起义。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8]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9]。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开创“永元之隆”[10],东汉国力达到极盛[11]。中期发生戚宦之争和党锢之祸,于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后刘备建立蜀汉延续汉室,中国进入三国时期。[1213]
    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14]两汉时期奠定汉地范围,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15]2年,西汉全国人口达六千余万[16],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17]
    汉代文化统一、四夷宾服,促使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圈正式成型,华夏族自汉以后也逐渐改称为汉族[18],两汉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汉朝在科技领域亦颇有成就,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19]
    汉朝分为西汉(前202年十二月-公元8年十一月)、东汉(25年六月-220年十一月)。汉高帝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又称前汉;[2]后世史学家不承认新朝和玄汉合法性,所以一般将其合并到汉朝历史里。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自称中汉,[2123]又称后汉;汉昭烈帝刘备建立蜀汉,定都成都,自称季汉,又称西蜀;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
    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族在这一时期得名,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炎汉开国
    参见: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
    开创四百年汉朝的汉高祖刘邦
    开创四百年汉朝的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是沛丰邑中阳里人,平时不参加农业劳动。到青年时代,秦始皇已统一中国,他当上了秦朝的泗水亭长,并与郡县小吏关系非常密切。刘邦在生活上有失检点,但他为人仗义,胸怀大志,待人宽厚,能孚众望。[2526]
    秦二世元年(前209),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刘邦也在家乡沛县起兵,称沛公。后加入项氏叔侄的反秦义军。前207年,刘邦率部攻入关中,秦王子婴降,秦亡。[26]
    秦朝灭亡以后,前206年,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后来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手下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助下,在垓下之战打败了项羽,于前202年正式称皇帝,仍用“汉”号[27],汉朝就此开始。[28]休养生息
    参见:布衣将相、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吕后专权、诸吕之乱
    吕后
    吕后
    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29]。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彭越、英布等为王,等到政权稳固,为了防止反叛和巩固皇权稳定则又以种种罪名取消他们的王爵,或贬或杀,改封刘氏宗亲为王,订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30]的誓言。[31]
    此时,由于历经多年****,国力较弱,而汉高祖刘邦在攻打匈奴时,曾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即白登之围事件[32],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以婚姻和财宝换取帝国和平,于是,汉朝初期并没有什么战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33]
    刘邦死后,刘盈继位,即汉惠帝,但是在此期间,实际是吕后称制。吕后尊刘邦遗嘱用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沿用汉高祖刘邦的黄老政治的政策,达到了“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的效果,为史家所称道,但吕后同时又任用外戚,压制功臣,酿成“诸吕之乱”。[34]
    文景之治
    参见:文景之治、七国之乱、南越国
    汉文帝刘恒
    汉文帝刘恒
    吕后死后,诸吕之乱被以周勃为领袖的大臣铲除,众臣迎立汉文帝。[36]在汉文帝的皇后窦漪房的影响下文帝和儿子汉景帝即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37]虽然汉景帝时期发生了此时期唯一的****—“七国之乱”,但是仅经历三个月便为周亚夫、栾布所平定,并未对汉朝带来实质影响。[38]
    这段时期,匈奴虽然几次入寇中原,但大多数时间里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汉朝方面则不断积蓄国力,透过一系列措施来积极备战。这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第一个治世,被后世历史学家称羡。[39]
    汉武盛世
    参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酎金夺爵、盐铁官营、汉武盛世、汉匈百年战争、丝绸之路、巫蛊之祸
    汉武帝画像
    汉武帝画像
    汉景帝死后,其子刘彻即位,即为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开疆拓土,奠定了汉朝强盛的局面。[41]
    在政治上,汉武帝加强皇权,首创年号,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从此,诸侯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了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事件。经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42]
    文化上,废除了汉朝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治国的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开始重用儒术。尽管刘彻时期兼用儒、法、道、阴阳、纵横等各家人才,汉朝也一直采取集合霸道、王道的治国方针,但汉武帝对儒家的推崇,使儒家思想得到重视,并在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42]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
    军事上,积极对付汉朝的最大外患—匈奴。汉武帝时期大幅提高军人的待遇,在巡视北方时,一次犒赏边防军就达100万匹丝绸和200万钱。这期间汉朝先后出现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优秀将领,终于击溃匈奴,修建外长城之光禄塞、居延塞,收复河套并将河西纳入版图,促使“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又先后吞并南越、闽越、夜郎、滇国、卫满朝鲜等国,远征大宛降服西域诸国,使中国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强国。汉武帝时期奠定了汉地范围,也是汉朝走向强盛的起点。[43]
    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并先后以两位翁主刘细君,刘解忧和亲西域乌孙,而达到了离间西域和匈奴,进而控制西域的目的,并开通了长安到中亚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44]
    昭宣中兴
    参见:霍光辅政、盐铁论、昭宣中兴、西域都护
    汉昭帝刘弗陵
    汉昭帝刘弗陵
    汉武帝晚年,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因此冤死。汉朝经历多年战争,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导致汉朝国力衰弱,前朝积蓄被挥霍殆尽。为此,汉武帝晚年曾发表著名的轮台之诏,不再穷兵黩武。为挽救经济,汉武帝在位期间曾采取一系列政策,将铸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和籴法,开凿白渠,并创立均输、平准政策稳定物价,加强对经济的控制。[45]
    刘彻死后,年仅7岁的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汉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田千秋、桑弘羊和霍光5人共同辅政。但是在元凤元年(前80年),爆发元凤政变,汉昭帝清醒地诛杀了上官桀等一批阴谋权臣,避免了霍光被冤杀。霍光得以继续辅佐汉昭帝治国,史称霍光辅政。[46]
    霍光遵循汉武帝晚年的国策,对内继续休养生息,得以让百姓安居乐业,四海清平。汉昭帝死后,汉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史称汉废帝,因行为放纵,被霍光所废[47],后霍光又迎立汉宣帝刘询即位[48]。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后,汉宣帝方亲理政事。[49]后因霍氏一门飞扬跋扈,汉宣帝将意图谋反的霍氏戚族一网打尽。[46]
    汉宣帝刘询
    汉宣帝刘询
    汉宣帝治国摒弃不实际的儒学,采取道法结合的治国方针[51],在位期间关心民间疾苦并借公田来安置流民[52],时常派遣官吏巡查民生以此减免赋税赈济受灾百姓[53],又设置常平仓供应边塞军需及平衡粮价[54],并多次下诏扶助鳏、寡、孤、独、高龄老人、贫困百姓等人群[5557]。经汉宣帝治理,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国势达到西汉极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使汉朝再度迎来了盛世,史称“孝宣之治”[58]。
    神爵二年(前60年),汉宣帝于西域乌垒城置西域都护府,汉廷政令得以颁行于西域。[59]汉宣帝时期,匈奴进一步衰落和分裂,南匈奴臣服于汉朝。[60]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北匈奴郅支单于被陈汤斩杀[61],并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62],自此汉匈战争告一段落。[6]新莽篡汉
    参见:王莽篡汉、新朝、王莽改制
    新朝建立者王莽
    新朝建立者王莽
    汉宣帝死后,汉元帝刘奭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败。汉元帝,柔仁好儒,导致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汉元帝死后,汉成帝刘骜即位。汉成帝好女色,先后宠爱许皇后、班婕妤和赵氏姐妹(赵飞燕、赵合德),由于赵氏姐妹不能生育,汉成帝与其他妃嫔的子女均为赵飞燕姐妹残害杀死,史称“燕啄皇孙”。由于“酒色侵骨”,汉成帝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中。汉成帝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的兴起提供了条件,皇太后王政君权力急剧膨胀。汉成帝死后,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汉哀帝有断袖之癖,终日与宠男董贤厮混玩耍不理朝政。外戚王氏的权力进一步膨胀。[64]
    国家已经呈现一片末世之象,民间“再受命”说法四起。前1年8月15日,汉哀帝去世。8月17日,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贤成为大司马,并迎接刘衎。10月17日,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但是,汉平帝已经沦为王莽的傀儡。6年2月3日,年仅14岁的汉平帝病死,王莽立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自任“摄皇帝”。8年十二月,王莽废除孺子婴的皇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65]
    光武中兴
    光武中兴
    参见:绿林军、赤眉军、东汉统一战争、光武中兴
    东汉的建立者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的建立者汉光武帝刘秀
    新莽在赤眉、绿林民变下覆灭。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作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史称玄汉,改元更始,刘玄即更始帝。25年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沿袭汉朝国号,史称赤眉汉,建元建世,刘盆子即建世帝,随后击败绿林军。[66]
    原本服从更始帝的汉室宗亲刘秀在鄗县[67]之南称帝,诛杀刘玄,登基称帝,为汉光武帝,沿用汉朝国号,称建武元年[68],都洛阳,史称东汉。光武帝定关中,降铜马,灭赤眉,复两京,后又消灭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实现了全国统一。[69]
    光武帝废王莽弊政,大兴儒学,使得东汉成为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朝代。时年社会安定,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戚严加限制,史称“光武中兴”[9]。[70]
    明章之治
    参见:明章之治、汉传佛教、白虎观会议、班超经营西域
    汉明帝刘庄
    汉明帝刘庄
    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国力恢复期,史称“明章之治”。永平十六年(73年),汉明帝遣窦固率军攻伐北匈奴,窦固大破呼衍王于天山并占据伊吾[71],因此西域各国皆遣子入侍,第二年复置西域都护府,遂“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72]然而不久焉耆、龟兹复叛攻陷西域都护府,汉章帝即位后,不欲因西域疲敝中国而罢遣都护[73]。[74]
    汉章帝刘炟
    汉章帝刘炟
    章和二年(88年)十月,车骑将军窦宪领军出塞,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史称燕然勒功。[75]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窦宪再次率军出击,出塞五千里进攻金微山,大破北单于主力,北匈奴仓皇逃窜不知所踪。[76]章帝后期,外戚窦氏日益跋扈,揭开东汉后期戚宦之争的序幕。[77]
    位于今云南、缅甸北部一带的哀牢国[78]于永平十二年(69年)内附中国,汉明帝于其地设永昌郡[79],初步奠定了中国对整个云南的统治,使古哀牢境内的各民族从此融入中国。
    明、章两帝共统治三十一年(57年—88年),秉承光武帝遗规,对外戚勋臣严加防范;屡下诏招抚流民,赈济鳏寡孤独和贫民前后凡九次;[8084]修治汴渠完成,消除西汉平帝以来河汴决坏;经营西域,再断匈奴右臂,复置西域都护府和戊己校尉。史载“天下安平,百姓殷富”[85],号称“明章之治”。[8687]
    戚宦之争
    参见:戚宦之争、第一次宦官时代、跋扈将军
    汉和帝刘肇
    汉和帝刘肇
    88年,汉章帝驾崩,年仅十岁的汉和帝继位,由窦太后临朝称制。[88]窦氏戚族的跋扈引起汉和帝的不满,永元四年(92年),汉和帝联合宦官郑众扫灭窦氏戚族,后汉和帝重用郑众、蔡伦等贤宦,[89]故《后汉书》称“中官用权,自众始焉“。[90]汉和帝亲政后,每日早起临朝,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故有“劳谦有终”之称。[91]任内多次下诏赈济灾民[92]、减免赋税[93]、安置流民[94]、勿违农时[95]、招纳贤士[96],在法制上也主张宽刑[97]。对外方面,击溃北匈奴使其西迁[98],并在西域复置西域都护府[99],任命班超降服西域诸国[100]。永兴元年(105年),垦田面积达732万多顷,为东汉之最,户籍人口达5325万多人。[101]汉和帝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为“永元之隆”。[1011]
    元兴元年(105年)冬12月,年仅二十七岁的汉和帝病逝。[102]出生仅百日的少子刘隆即位,是为殇帝。[103]汉殇帝在位8个月后离世,又迎立汉章帝之孙刘祜为帝,是为汉安帝,由太后邓绥临朝听政。邓太后勤俭节约、任用贤良,使东汉度过“水旱十年”的艰难局面,同时对自己家族的势力有所限制,但对宦官势力有所纵容。[104]
    被外戚毒杀的汉质帝
    被外戚毒杀的汉质帝
    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逝世,汉安帝亲政,族灭邓氏戚族[105]。安帝依赖外戚宋氏和阎氏以及宦官的力量,宠信奸臣,肆意妄为,朝政日益腐败。延光四年三月,汉安帝在南巡途中死于叶城。外戚阎氏秘不发丧,拥立汉章帝之孙济北王刘寿之子刘懿,史称汉前少帝,[106]但在位仅200余日就病死了。[107]
    少帝死后,阎氏家族密谋再立傀儡,但被中常侍孙程击破,阎氏家族被诛杀。[108]孙程迎立济阴王刘保,是为汉顺帝。在顺帝执政早期,宦官势力膨胀,却引发社会各界的反弹。阳嘉元年(132年),贵人梁妠立为皇后,从此梁氏外戚势力开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为大将军。汉安二年(143年)八月,顺帝病逝,太子刘炳即位,年仅2岁,由梁太后执政。永嘉元年,汉冲帝驾崩,年仅三岁。[104]
    正月二十五日,梁冀拥立汉章帝玄孙刘缵即位,是为汉质帝。质帝非常聪颖,称梁冀为“跋扈将军”,因此质帝不久就被杀害,年仅八岁[109]。汉章帝曾孙刘志即位,是为汉桓帝。汉桓帝年少,因此继续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汉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势力庞大,其残害忠良,公饱私囊,无恶不作。汉桓帝对他暗中也颇为不满,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汉桓帝与宦官谋划,派兵士包围梁宅,梁冀与妻子双双自杀,梁氏外戚势力土崩瓦解。后宦官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为县侯;单超食邑两万户,后又封为车骑将军,其他四人各一万户,世称五侯。[110]
    群雄逐鹿
    参见:党锢之祸、十常侍、黄巾起义、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曹丕篡汉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
    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汉桓帝驾崩,无子嗣,由河间王刘开曾孙刘宏继位,是为汉灵帝,引发了以窦太后、窦武为首的外戚势力和以曹节、王甫为首的宦官势力的激烈权力斗争。建宁元年(168)九月初七,宦官发动政变,外戚势力被削弱。宦官则在同年制造第二次党锢之祸。而灵帝本人骄奢淫逸,为填补财政公开卖官职,朝政腐败到了极点。导致了184年的黄巾起义。虽然不久便平定了此叛乱,但是汉朝政府经此一役已国力大减。且中央政府为顺利平叛,又将军权下放给各地州官。各地豪强大族从此开始慢慢拥兵自重,加以其原本已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最终演变成东汉末年袁绍、袁术、曹操、孙坚、董卓等众豪强军阀割据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13]
    汉灵帝死后,刘辩继位,史称少帝,汉灵帝皇后何氏为太后,一切政事取决于临朝称制的母后和手握兵权的大将军何进。[112]随后不久,外戚大将军何进和宦官双双火并而亡,终于结束戚宦之争。董卓掌权,废后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改立汉献帝刘协[113]。董卓被吕布诛杀后,军阀割据完全表面化,出现了把持中央的曹操;位于河北的袁绍;位于淮南的袁术;位于江东的孙权;位于荆州的刘表;位于益州的刘璋等势力。其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朝丞相的名义讨伐各路军阀,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最大的敌人袁绍军的主力,但同时架空汉室权力,全权代理皇帝处理朝政,汉朝皇帝此时已经是空有名分而无实际了。前期曹操虽连战得胜却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三分之势逐渐形成。220年正月,曹操死后,子曹丕袭位,十月逼迫献帝让位,改国号为魏,东汉灭亡。而后,刘备随即在蜀地宣布继承汉朝法统,建立了沿用汉国号的政权,史称蜀汉。江东孙权虽向魏称臣,内政外交皆自主,几年后孙权亦称帝,国号吴。[13]
    蜀汉时期
    参见:赤壁之战、汉中之战、夷陵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魏灭蜀之战
    昭烈帝刘备
    昭烈帝刘备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115]在成都称帝,以汉室宗亲的身份重新建立汉朝,继续汉之大统,年号“章武”,汉朝又一次被复兴。[116]但是在此前,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镇守荆州的名将关羽北伐曹魏,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117]东吴孙权怕刘备势力威胁到自己,于是派遣吕蒙偷袭荆州(主要是南郡、公安),关羽功败垂成,兵败身亡,关羽失荆州,使得刘备元气大伤,导致后来的蜀汉又缺乏统一天下的一个条件。
    在刘备刚刚称帝后,被吴将陆逊在彝陵之战中打败,最终撤退到白帝城。刘备于章武三年(223年)四月逝世,谥昭烈帝。[118]
    三足鼎立形势图
    三足鼎立形势图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多郡的叛乱,并利用怀柔政策降服了南中少数民族部落势力,解决蜀汉的后方问题。[120]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北伐曹魏,陆续夺取郡县,却在马谡在关键的街亭战役中失败,迫使诸葛亮撤军。后来依法处斩对此负有重大责任的参军马谡。[121]
    之后诸葛亮继续北伐,但多次因补给线太长粮草不济被迫撤军,致使北伐始终无法获得重大成效,不过仍然长期进占了原来曹魏的武都、阴平两个郡。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于第五次北伐中病死在五丈原,[122]之后由蒋琬、费祎、董允等接手执掌朝政,蜀汉因而仍保持政治清廉。
    到蒋琬、费祎、董允死后,刘禅开始自摄国政,但因宠信宦官黄皓和陈祗,令朝政开始变坏,而大将姜维在247年至262年不断的北伐,使得蜀汉政治压力加剧,宫中政事无人处理,力量日渐消耗。内廷逐渐为宦官黄皓把持,使得前方战事不为刘禅所知,最终导致邓艾偷袭成都成功、刘禅举国而降。[123]后来姜维“诈降”,意图借助钟会之力复国,但是计划失败被杀,汉祚告终。
    领土范围
    西汉地图
    西汉地图(15张)
    秦末天下大乱,中原战乱不休,致使河套为匈奴所据,南越、闽越、黔中等地相继独立,至汉初国土仅剩214万平方公里[20]。到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开边拓土,于元朔二年(前127年)派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套置朔方郡、五原郡[124125];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武威郡、酒泉郡[126],后又分出张掖郡、敦煌郡[125];元鼎六年(前111年),攻灭南越国并进占海南岛,于该地设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128],又平西南夷设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129]元封二年(前109年),吞并滇国置益州郡[130],将西南边境推至云南哀牢山和高黎贡山;元封三年(前108年),灭亡卫满朝鲜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131],自此奠定汉地基本范围;太初三年(前102年),又修建外长城之光禄塞、居延塞[132],将北疆推进至戈壁沙漠一带。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在西域乌垒城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133134]
    东汉地图
    东汉地图(15张)
    东汉相对西汉国土有所收缩,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将真番郡、临屯郡并入乐浪郡、玄菟郡[135],至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弃岭东地[136];因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放弃珠崖郡、儋耳郡而失去对海南的控制[137];交州的日南郡象林县于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被林邑割据独立[138139];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匈奴内附并被安置于河套[140],又于建武二十六年(50年)置匈奴中郎将监护南匈奴降部[141];建武二十五年(49年)乌桓率众内属[142],内迁于北部诸郡之北,又置乌桓校尉监护乌桓并兼领鲜卑[143];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内附,以其地置永昌郡[144],西南得以扩充至缅甸北部;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彻底平定西域[100],西境抵海滨[145];后“及孝和晏驾,西域背畔”,直至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146],并于汉顺帝永建二年(127年)平定西域诸国,然而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已脱离汉廷的控制,自此“三绝三通”而终。[147]东汉末年,因海内虚耗、人口锐减,曹操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不过将盘踞河东的南匈奴分为五部,各设汉官司马兼领之[148]。[134]
    汉朝初期,刘邦封异姓王七人。但因各地叛乱不断遂而消清大部分异姓王,仅留长沙王吴芮。同时大封同姓诸侯,这些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谮于天子”。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导致中央政府所实际控制的区域萎缩。吕后时期,增加外戚诸侯王。到文帝时期又纷纷铲除,增加刘氏诸侯王。但是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已经对中央政府构成严重威胁。[149]
    文帝接受贾谊的建议,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诸侯的势力。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直接缩减王国的封地,引发诸侯王的强烈反弹,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但未几就宣告失败。景帝借此缩小各王国的辖地。武帝时期则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余子皆分一县或一乡的土地。因此王国不断缩小,汉郡不断扩大,加上边郡的开扩,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加强。同时,政府将大量面积较大郡予以分割。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国103个,辖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149]
    蜀汉时期的领土范围大致为今四川、云贵、陕西旧汉中府及缅甸北部地区一带,虽然昭烈帝刘备曾经大举伐吴,诸葛亮、姜维屡次北伐,但终究未曾改变蜀汉的基本国土范围。[149]
    行政区划
    州作为行政区,在西汉武帝时萌芽,到东汉末年正式成型。自元封五年,始在郡之上设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150]。东汉末年,地方多事。中平五年,朝廷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150]。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至此,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150]。十三个州为:司隶(治雒阳)、徐州(治剡县)、青州(治临淄)、豫州(治谯县)、冀州(治高邑)、并州(治晋阳)、幽州(治蓟县)、兖州(治昌邑)、凉州(治陇县)、益州(治雒县)、荆州(治汉寿)、扬州(治历阳)和交州(治龙编)[150]。兴平元年(194年),又分雍州。则至汉亡,全国有十四州。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134]汉朝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较大的权利。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151];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151];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151]。而在汉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151]。九卿则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禄勋(掌门房)、卫尉(掌卫兵)、太仆(掌车马)、廷尉(掌法律)、大鸿胪(掌礼宾)、宗正(掌皇帝族谱)、大司农(掌全国经济)、少府(掌皇室财政)[151]。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皇权,皇权开始大幅膨胀,尚书令的地位大幅抬升[152]。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又称内朝)。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153]
    日南尉丞
    日南尉丞
    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复核;复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西汉时称秀才,东汉避光武帝名讳改为茂才),均须经过中央覆试。武帝时期设置太学,是中国古代第一所公办学校,专门培养才学之士。[153]
    东汉时期,为纠正察举荐人之滥,开始注重考试,形成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士制度,而且考试成份日益增加。在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这是汉代察举制发展的新趋势。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制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你举荐个人,还要看看他有什么本事。汉朝早期实行征兵制度,男子二十三岁起至五十六岁之间,服役两年。一年保卫京师,名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郡,叫做戍卒。正卒分为两支,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另一支为北军,保卫首都其他地区。[153]
    秦末汉初,由于长期战乱人口锐减,西汉建立时人口仅剩1300万[156],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至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国人口约有3600万,汉武帝后期因对外战争的沉重徭役人口锐减至3200万,至于史书中的”户口减半“是因民众不堪重负逃税导致人口登记不实[157],汉昭帝、汉宣帝相继息兵养民,到宣帝末年(前49年)人口已达5000万左右[156]。元始二年(2年)西汉在籍人口达59594978人,垦田8270536顷,为两汉之最。[158]学者考虑到未纳入统计的隐户及外族,因此认为西汉末人口应有6300万。[16]
    由于中国历史早期农业发展集中在黄河流域,故西汉人口密度分布极不均匀。以淮河、秦岭为界,北方人口约八成,南方人口不足两成。人口数超过500万的司、豫、冀、兖、青、徐五州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这五州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首都长安周围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159]。人口数量在200万以下的有交、凉、并、朔方四州。扬、荆、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
    新莽末年爆发绿林起义导致人口锐减[160],东汉建立后人口开始恢复。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全国有户4279634,口21007820;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全国有户5860573,口34125021;汉章帝章和二年(88年)全国有户7456784,口43356367;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全国有户9237112,口53256229,垦田面积达7320170,为东汉之最。[101]至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全国有户10677960,口56476856,为官方统计的人口峰值。[161]不过古今学者考虑到当时被豪强地主霸占或荫庇的大批徒附、宗族、宾客、部曲、奴仆等人群以及迁居汉地的匈奴、羌族、氐族、百越等大多未纳入户口统计[162],故认为东汉人口峰值达6500万[16][163]。
    东汉的人口分布又有变化。中原人口为躲避战火向长江流域迁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荆、扬、益四州。荆益两州的人口都增加了一倍,扬州人口也增加了四分之一。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之后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三国初仅余2224万~2361万人左右,仅有东汉人口峰值的40%。[16][164]
    农业
    汉代画象砖“牛耕图”
    汉代画象砖“牛耕图”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税分为算赋和口赋。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年每人纳一百二十钱(一算)。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年每人纳廿钱。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恢复了农业生产,但经济势力让然略显不足,而商人地位低下。文景时期,在晁错的建议下,改行贵粟政策,国家存粮进一步大涨,经济实力也因而爆棚,商人的地位也有一定幅度的提高。[165]
    汉元帝时期,土地集中日益严重,自耕农大量破产,沦为佃农。豪强庄园势力日益强大。东汉后期,这一现象更甚,地主庄园势力的膨胀,亦间接导致了三国局面的形成。汉朝时期,铁农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166]。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167]。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东汉时期,出现了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168],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率[167]。[165]
    冶铁
    东汉杜诗水排
    东汉杜诗水排
    西汉早期,冶铁业分国营(中央政府)、官营(地方经营)和民营三种类型[169]。当时著名冶铁家有卓王孙、南阳孔氏等。汉武大帝于元狩三年收冶铁为国营,对国家财政较有利,但民间却鲜有私人冶铁业了。之后一直没有改变此政策[169]。到了东汉,冶铁业由社会自营,加上水排的发明,冶铁业更加发达。[165]
    纺织业
    汉朝的纺织业亦有国营与民营之分,民间著名纺织业者有陈宝光等。到东汉时期,蚕桑养殖在长江和岭南等地开始推广[169]。
    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171]。文帝时期,在贵粟政策下,商人竞买爵位,扩大贸易领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地位才得以提高。西汉时期,全国已有数个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邯郸、江陵、吴、寿春、番禺、成都等。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商路。伴随著商业的发展,一些经商哲学纷纷出现。到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商道线路发达,各地货物往来更加频繁[171]。[165]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