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

分卷阅读170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恭敬地行了个大礼。
    无论如何,周恪在他自己都没钱的时候还愿意借钱给沈游,沈游是真心实意的感谢他。虽说利息高,可周恪从不曾催逼她还钱,甚至还允诺一旦成婚就不需要还钱,是沈游过意不去才坚持要还钱加利息的。
    “倒也不必”,周恪当然不会告诉沈游他最开始掏钱为她平父债,只是为了好换得对方的感激,方便近距离观察沈游这个异类,结果一时恼怒沈游写的什么破烂玩意儿,干脆给她订了高额利息。
    再后来学堂授课,接触过后发现沈游相当优秀,出自于结交人才的目的,他不断的试图投资沈游,甚至根本没打算让沈游还钱。
    可谁知道钱投着投着倒是回本了,可自己却投进去了!
    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因为羞恼于她敢以他为原型写什么“霸道进士”,一时意气之下给她订了个这么高额的利息。
    如今,两人唯一的瓜葛就是婚约,一旦和离,那就什么纠葛都没了。
    周恪生平,难得后悔一次。
    “谨之,你原本是不是打算以南方为根基,发展基业,届时再借助你祖父的势力回返京都,这样一来你能在朝堂中心,又有势力。广积粮,缓称王”。
    沈游说到这里,忽然想到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或者如果能够通过皇帝与内阁的斗争就能压下君权,那你也就不必辛辛苦苦造反了。”
    周恪点点头,“你想不想知道我上辈子干了什么?”
    沈游愣了愣,顿时惊叹道:“你上辈子就干过这件事儿?”
    她急急追问,“你是不是上辈子走过以内阁权柄压制君权的路子,但是你失败了。”
    周恪怅然的叹了一声,继续写道:“那时皇帝怠政多年,我又权柄加身,煊赫一时,整个内阁权柄之盛,甚至压过了皇帝。”
    周恪言辞之间颇为轻蔑,“皇帝唯一的抵抗方式就是不见、不朝、不讲、不批”
    “可惜了,直至我死之前都没能光明正大的限制皇权。”
    沈游彻底明白了,最开始的时候大齐的内阁就是个秘书班子,但在数百年的演变中日渐成熟。
    票拟制给予了内阁极大的权力。他们可以代替皇帝起草各类诏令、批复下级、拟定政策等等。他们甚至还可以封驳皇帝的某项意见。
    而一旦皇帝怠政,内阁迅速强势起来,皇帝就只能充当人皮图章,专门负责给大臣们用朱笔画个圈,吩咐司礼监太监按一下玉玺。到了此时,内阁可以半脱离皇帝,独立的运转整个大齐。
    可要是皇帝本人够强势,那么内阁也会沦为皇帝的传声筒。
    文官集团与皇帝无意识之间相互斗争,全看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
    周恪上辈子坐到了首辅的位子上,然后试图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彻底的压制皇权,可他过劳死了!
    周恪不是没能一时压制皇权,而是没能让大家都意识到皇权需要限制,权力不能无休无止的扩张。或者说有人意识到了,却没人敢做。
    沈游想想都知道,周恪失败的原因极其复杂。
    一来内阁有宰相之实,却无宰相之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内阁虽然窃取了部分皇权,但皇帝要想收回这部分权力就极为轻松。内阁固然制约了皇权,但依然是依附于皇权而存在的。
    二来大臣们内部都不统一,官场党争、权力倾轧极其严重。阁员可不好当,敢于任事被指责擅权弄权,唯命是从被指责懦弱庸碌。
    反正就是个小悲催,天天夹在皇帝和百官之间,里外不是人。
    当上了阁员,不想庸庸碌碌的,要么你跟着皇帝干,要么你跟皇帝对着干。
    阁员内部都不统一,更别提底下的百官了。
    什么同年、同乡、同袍、同科……只要能找着一个名目就能够勾连结党。
    三来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所以全部的内阁大臣都是在一场一场的儒学考试里磨出来的,接受着儒家最正统的教育长大的,他们极难以突破自己。他们或许在无意识中与皇权做了斗争,但却很难以认识到本质。
    沈游算了算了,整个大齐有勇气动用“封驳权”、明确意识到自己要限制皇权的,估计只有进了内阁中的极少数人。还得是内阁中顶顶聪明、手握权柄、与皇帝斗争多年的人。
    这种人多数脑子聪明、政治嗅觉敏锐,与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