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

分段阅读_第 1422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县令自己。他的政策制度,处处偏向这些高昌遗民,让他们享受到不一样的待遇。然而就是这种特殊的待遇,反而是一种隔阂,让高昌遗民时时刻刻都明白自己的与众不同。”

    裴旻听了不住点头。

    颜杲卿指着前面的县衙说道:“我们去衙里说。”

    蒲昌县的县衙很是简谱,到府衙后院。

    颜杲卿的夫人与儿子颜季明一同迎了上来。

    “裴叔父!”颜季明今年十三岁,与颜杲卿这个单纯的书生不同。他好兵事喜武艺,裴旻还曾指点他剑术,故而对于裴旻很是亲昵。

    见到裴旻,都先不顾得跟他父亲打招呼,先惊呼出来,上前问好。

    “又长高了?”

    裴旻摸了摸颜季明的脑袋,对于自己这个侄儿,也即是喜爱。

    不只是因为他是颜杲卿的儿子,还因为他是一个少年英雄。

    历史上颜季明跟着他父亲颜杲卿一样,在常山高举义旗反抗安禄山,成功的阻止了安禄山东进。为李唐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恼羞成怒的安禄山命史思明、蔡希德率军北渡黄河,攻打常山。

    颜季明面对二十余倍的敌人拼死抵抗,为史思明生擒。

    史思明以颜季明为人质,让他修书劝颜杲卿投降。

    颜季明深受酷刑而不写一字,最后惨受屠戮,尸骨无存。

    安史之乱平定后,颜真卿耗费心力,也不过寻得一首级,悲痛之下,力作《祭侄季明文稿》,给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在书法行书中,仅次于《兰亭集序》。

    《祭侄季明文稿》中“父陷子死,巢倾卵覆”这句话,当年让裴旻学到这片文章的时候,感慨极深。

    颜家父子取义成仁,值得敬重感慨。

    裴旻也因此对于颜季明很是疼爱,若非他自身天赋不足,便是将他一生所学,倾囊相授都未尝不可。

    裴旻、颜杲卿在书房入座,说起了之前的话题。

    颜杲卿道:“故而在治理蒲昌县的时候,我在以夷制夷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一视同仁。我提拔了本地人为长史、县尉,实行制度的时候,他们出面,避免不必要的抵触。干好事的时候,我亲自出面,让百姓记挂着我的好。久而久之,他们也接受了我的存在。很多政策,自然得意顺利实行。只要政策公允,百姓生活得到便利,归心亦非难事。”

    裴旻赞叹道:“好一个归心亦非难事,昕兄的治世之才,委实令人惊叹。”

    这天下万事,可以说是事事困难,亦可说是没有难事。

    让韩信打仗,让裴旻使剑,让王羲之写字,让李白作诗,让萧何搞内政,有什么难的?

    但要让韩信作诗,裴旻画画,王羲之带兵,李白纵横官场那就千难万难了。

    颜杲卿显然是身怀超凡的治世才能,在处理行政事务得心应手,故而不难尔。

    看着颜杲卿,裴旻忽然道:“我若想改变西域局面,让西域成为我大唐真正的疆域,将西域诸国的百姓,跟着归心,让他们将自己视为唐人,昕兄可有什么高见?”

    裴旻知道自己真正的行政水平一般,能够将陇右、河西治理的蒸蒸日上,真正的功臣其实是张九龄、李林甫。

    张九龄的王道政治与李林甫的剑走偏锋,他们相辅相成,才有了陇右、河西今日的局面。

    裴旻的功劳,更多的是决策,而非定计拟策。

    而张九龄的起点很高,他的行政才略偏向大局,属于国家政治,未必就适合西域的局面。

    相反颜杲卿有着丰富的基层经验,知道百姓需要什么需求什么,了解民心懂得民心。

    在这一方面,应该比张九龄更要出色。

    颜杲卿深深的看了裴旻一眼,道:“这不太好办。”

    裴旻叹道:“确实不容易,不过现在的局面过于复杂。我们不能一直以外人的身份处理西域要务,我们的对手已经做好了准备,甚至连在了一起。不将西域真正的握在手里,一但决战,将会有很多不可预料的变故。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此事不解决,未来定成麻烦。”

    颜杲卿一手撑着脑袋,手指不住的在案几上敲打,一下又一下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