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

分段阅读_第 1474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区、甚至整个东瀛,已经很少很少,她们现在的生存状态,只能说是“勉力维持”。要不,稻本夫人年迈之后,也不会从工坊退出来,自愿投身到“销售和服”的队伍中。

    进入正厅,没看见所谓的老板“玉子”。

    整个大厅中,日字形支架上,悬挂着八件各色面料的和服,有轻薄的汤帷子(类似于浴衣)和服、有为居家特制的束袖紧身的小纹和服、有素色朴素的茶道和服(色无地),当然也少不了华丽的专门用来参加各种宴会等正式隆重活动的“访问着”和服。

    最里面还有三件和服,显然,它们的地位更高一筹。

    第一件是五纹大振袖和服,袖长一米多,图案为花开四季,整套和服就是一幅完整的图案(绘羽模样)——这样的和服是最为正式的大振袖。

    第二件是华丽的花嫁和服,是东瀛最正规的女子婚嫁时穿着的和装,图案为百鸟朝凤,其色打挂、白无垢,在灯光下闪耀这金银特有的金属色泽——它使用相当数量的“西阵织”面料。

    稻本夫人说的应该就是这件!

    买了!

    让卢灿看不透的是最里面一件,它并非悬挂,而是被平置在一方宽大的木匣中,上面蒙着一层细纱。

    卢灿正准备掀开细纱仔细看看,旁边的稻本夫人提醒,“若者(年轻人),观看这件唐绫,请先净手!”

    净手?看一件衣服需要净手?

    不对,她刚才说什么?唐绫?

    第608章 天皇大装

    有关和服的来源,有很多争议。

    许多人揪着江户时代称和服为“吴服”这一称呼,就直接认为,和服出自于中原吴地的“水乡服”,更为之找到“因东吴与东瀛的商贸活动,将纺织品及衣服缝制方法传入东瀛的缘故”历史证据。

    如果沿着和服发展历史上溯,在江户时代之前,东瀛服饰盛行的是“裳唐衣”,时间大概在平安到江户时代之间。

    裳唐衣的特点“广襟、博袖、前覆鞋、后凤尾”,这可和“吴服”的特点大相径庭。

    难道说,东瀛从三国时期学习吴服,然后中间一千多年摈弃,江户时代又捡起?

    还有一点可以说明,那就是和服男装的款式,在江南吴服中,根本找不到模仿对象,那是不是意味着,江南吴服,只是和服女装的“祖先”?

    呵呵,这也太搞笑了吧。

    这么说,并非彻底否定“和服出自吴服”,而是这一说法,并不准确。

    江南吴服对东瀛和服,有着很大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必须清楚,吴服只是影响之一,甚至在东瀛,吴服只是限定为“蚕绢面料的中小振袖紧身和服”。

    和服女装中的长振袖和服,花嫁和服、宫廷大祭祀和服,都明显改良于“裳唐衣”,而“裳唐衣”的款式特点,与中国唐代宫廷女装有着七分神似,因此也可以说,中国唐代宫廷女装服饰,在和服中占据相当的血脉传承。

    再说说“狩衣”,这是公认的东瀛男装和服的原始版本,它来源于披肩与铠甲的设计灵感,最初用于狩猎,慢慢发展成等级森严的男装和服,这是典型的东瀛当地特产。

    因此,综合男女装和服特点后,我们只能说,和服是吸取多种中华传统服饰特色后,改良的东瀛服饰。

    扯远了!回到唐绫!

    刚才提到“裳唐衣”,那是奈良时期东瀛最为盛行的仿唐代宫廷服饰。

    顺便普及一下奈良时期:710年,天皇迁都平城京(今奈良),开始东瀛历史上知名的“奈良时代”,此时代东瀛全面学习隋唐文化,出现出东瀛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虽然只有短短八十年,但仍然在东瀛历史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文化、经济的昌盛,让随即到来的平安时代的东瀛官员,时常缅怀,其“裳唐衣”也在这种怀旧中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其极致代表作就是“十二单”!

    所谓十二单,是要在外衣上再穿“褂”,褂上再穿正装的“唐衣”、“裳”和“长褂”。十二单实际是一种穿着方式,她并不是十二层单衣,而是在单衣的外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