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

分段阅读_第 1313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话语,卢灿直接将这次拜访敲定。

    他为什么如此看中一个私人藏家所收藏的中华古董?

    东瀛是中国古董海外藏品最多的国家,其博物馆内展出的中国古董,有名录在册的就有一百二十万件,而更多的则被湮藏在私人藏家手中,譬如会津家族之类。

    已经被收入博物馆的中国藏品,自然不好回收,但是,私人藏家手中的物件,还是有机会的。

    无非是利益,或者jiāo换罢了。

    第537章 意外收获

    让卢灿颇为吃惊的是,汪芸琪在古董鉴定方面,很有见识。

    在卢灿与圆山一郎等人有关龙山黑陶的jiāo谈中,她偶尔搭上几句话,颇有见地。

    “圆山先生所说的黑色、光泽,还有它的薄壁,是龙山黑陶的三大特色,我非常认同。但我个人认为,龙山陶器还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纽’。纽的结构,保证了龙山细泥黑陶的优雅与端庄,这一点,是其它黑陶所无法比拟的。”

    汪芸琪撩撩耳际的秀发,语气很自然平缓,尽管汪家已经没落,可这一刻,她丝毫没有因为贫穷而感觉低人一等,态度不卑不亢,尽显大家族子弟风范。

    这句话也让卢灿对她刮目相看。

    纽是什么?一般的古董藏家还真不是很清楚。

    纽在汉语中最本源的意思是绑束,引申为关键控制。龙山黑陶的‘纽’,就是指它的杯身与杯柄之间结合部位的特别造型。

    相比云梦山黑陶、日照黑陶、馆陶黑陶等诸多黑陶品类,龙山细泥黑陶,在纽节部位的制作上,别具匠心,相互之间的长度、厚度的比例,恰如天成,让整个陶器的型制柔雅沉静,因此,龙山细泥黑陶,又被称之为“古老而神秘的黑珍珠”,欣赏价值极高。

    后世的机构,对龙山细泥黑陶的纽,有过很长时间的研究,但是,越研究谜团越多。

    譬如,龙山细泥黑陶大量采用黄金分割,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知道这点?

    又譬如,人们研究发现,黑陶的黑色是“碳熏”所产生的物理光泽,这还可以理解,但是,在已经发现的数量众多的龙山细泥黑陶制品中,竟然能发现当年的工匠,似乎很熟悉‘人体视觉在光线明暗度中所产生偏差’,他们将这种偏差效果,核算到碳化黑色的光泽分布上,让这种偏差形成独特的光泽美。

    这就让人惊骇!

    要知道,这种光线明暗度偏差美学理论,可是欧洲十九世纪抽象派油画的核心理论!

    好吧,扯远了。

    现在是八十年代初,汪芸琪一个代课老师,竟然能关注龙山细泥黑陶的“纽”,还是让卢灿小小的震惊一下。

    圆山一郎和会津美智子哑然,他们对所谓的“纽”,根本就不理解,至于培井麻里,他更不懂这些。

    “汪小姐是哪所学校毕业的?”卢灿顿时对这汪芸琪好奇起来。

    “六八年北大聂老佛爷与井冈山牛寨主文攻武斗时(有关新北大公社与井冈山兵团的纠葛,感兴趣的可以去查查),我刚好大三,师从罗碧君教授学考古。当时很乱,我听从恩师的劝告,退学回津。”

    汪芸琪前面的语气还有几分调侃,后面越说越沉重,“后来……后来我家中出事,便再也没机会回到学校。”

    卢灿注意到,她提到罗碧君时,用的是恩师,而不是老师。这就难怪了,原来不仅是名门之后,还是名师高徒。

    罗碧君是北大第二代考古专业的宗师级人物,二十年代师从国学大师王国维,学古文学,是弟子而不是学生,而且,罗碧君还是顾颉刚爱徒,而顾颉刚则是中国考古学派中的疑古派(以怀疑的观点来论证考古)的领袖。

    罗碧君是这两位国学大师的弟子,其学术成就在三四十年代就开始显现,建国后成为北大历史系教授,考古系主任。

    只是她最后也死的不明不白,讣告上的去世日期为1969年,死因是自杀。

    想到罗碧君,卢灿忽然又想到李林灿老爷子,老爷子同样也是顾颉刚的弟子,述齿的话,他还是罗碧君的师弟……

    这么一算,汪芸琪还是李林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