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阅读_第 890 章
,在卢灿见徐梆达时,他已经和刘绍明见面了。
卢灿原本想晚上去见他,可他又被安排和全国工商联的领导见面,卢灿不喜欢凑热闹。
“谈得还不错,林先生要求我们制作几套,他要亲自核查质量,然后才能签订协议。刘哥还说呢,香江人做事,就是较真。”
呃?这话有点意思,刘绍明原话肯定比这要粗要难听。
估计林嘉义在下午的谈判中,踩了市农机厂几句。他也是第一次与内陆企业直接打jiāo道,很自然的用上对付其他商业合作伙伴的方式——往下踩对手,然后好占据谈判主动权!
这怕是让刘绍明心底不舒服了。
“古玩行中有句话,挑毛病的才是买家。把这句话送给你刘哥。”
卢灿抖抖眉,敲击两下桌面,“另外,市农机厂想要赚外汇,就必须要按照客户的要求办事,这可是昨天刘厂长亲口许诺的。”
徐奉暗暗心惊,这位看起来和煦的富家公子,反应还真迅速,自己不过透露/点口风,他立即猜到过程!
只听他又说道,“我准备在京城成立纳徳轩珠宝的管理处,徐哥愿意进来帮衬一二?”
嗯?这让徐奉当场愣住,这帽子怎么掉到自己头上?
论积极、关系远近,张泽宗似乎比自己更合适呢?
第358章 北平笺谱
有关八十年代友谊商店及涉外古玩店文物是否可以外流特别说明:
查阅很多资料,火火终于可以回复了。
1、流向分布:
当时外流情况非常严重,外流高峰出现在八五年到九五年。根据境外中华文物统计委员会预估,这一时期,超过四十五万件,分别流向香江、东瀛、台岛这些地区;其次为欧洲及北美,大约九万件;另外还有两万到三万件,流向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
2、主流阵地:
文物外流的主要阵地并非友谊商店和国营涉外商店,而是从八五年之后各地方风起云涌建设起来的“地方工艺品店”,占这一时期外流数量的八成以上。
3、流出原因:
造成这波文物外流的根本原因是创汇——许多珍贵文物被当成工艺品出售。创汇光荣的口号,喊得最响亮的,也是八五年到九五年。
4、关于本文出现的八零年文物外流的情况说明
外汇券的首发,为八零年四月一日,当时对外汇的认可,尚未真正普及,再加上改革开放初期,来内陆游玩、投资的境外人士并不多,因此,在八十年代刚开始的三年时间中,商铺售卖外流的情况并不明显,国内对这些国营商铺的管制,还是有相当的力度。
但到了八五年之后,创汇在国家经济体制中,越来越重要时,各个主管部门,都开始放松对“工艺品出口”的管制,也就造成1795变成一句空话的现象。
因此,本文的设定,八零年,不允许1795(乾隆六十年)之前的文物外流,文物管制相对较严格,是符合当时情况的。
(希望我的解释,139xxxx5311这位读者能满意。以上说明占了字数,只能以后慢慢补给大家了!)
………………
势家歇马评珍玩,冷客摊前问故书。
说的就是琉璃厂。
丁一忠走在卢灿身后,一抽一抽的,嘴角憋的难受。
无它,卢灿走在前面,一身的灰绿色棉军大衣,还有雷锋帽,脚上是雨靴(琉璃厂一带还是泥土地,化雪之后有许多水洼),东看看西瞅瞅,如同刚进城的土豹子。
其实,他的这身装束,才是正常的,没见街上行人,都是这么穿的吗?只不过在丁一忠眼里反差太大而已。
这身衣服,还是为逛琉璃厂,特意找张泽宗借的呢。
卢灿对琉璃厂,可谓熟的不能再熟!今天专门到这里怀旧来了!
早在辽代,今天的京城就被定为陪都,当时称为燕京。
在燕京东门外有一个叫海王村的地方,那里寺庙林立,客商云集,曾是一个繁华去处,后来毁于辽宋金兵火。元明之际,皇家营建京城,在此设窑制琉璃瓦件,得名琉璃厂。
那时的琉璃厂,北起西河沿,南到臧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