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

分段阅读_第 816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他啊,我们石头卢族义学谭先生的儿子,从小就瘦弱瘦弱的,胆小,最怕蛇,看见蛇就走不动道。”

    “嘿,别看他胆小,他爷爷可是我们新会当时的大人物呢。”卢嘉锡补充一句。

    “他爷爷?”

    “嗯!他爷爷谭镳,可是我们新会数一数二大学问家。我小时候就是他爷爷给开蒙的。”

    卢嘉锡的话,让卢灿有些惊讶。

    爷爷能说大学问家,那必定学识很渊博。

    “谭镳老先生,光绪十五年乡试第九名的举人!”

    别小瞧举人,古时候的中举,那可比后世考大学难太多太多,更何况,他还是乡试第九名。

    老爷子的话还没完,“本来,他是有机会考取进士的,可是……”

    他遗憾的摇摇头,“光绪二十一参与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公车上书”活动。对了,梁卓如是他的表弟,两人同一年中举,梁启超的名次仅比谭镳老先生高一位,第八名。”

    靠!这人越说越不简单了!

    难怪老爷子说他是大学问家。

    “后来呢?”卢灿不自觉追问道。

    “光绪二十四年春,上京会试,又参与康、梁组织的保国会和维新变法活动。”

    “结果很明显啰,变法失败,他榜上有名,被通缉,最后只得逃回乡里,安心做学问,搞教育,受聘担任我们卢家资助的新会官立中学堂的堂长。”

    卢家当时已经没落,可是烂船还有三斤钉,也要比一般富户强。当时新会的义学、义仓,都是卢家承担费用。

    “老先生还是个收藏大家,考古大家。”

    卢嘉锡说这话时,卢灿已经想起,他口中的谭镳是何许人了!

    这人在收藏界的名气,比他在县城中学做学问的名气大多了。

    谭镳,新会坦乡人。

    他编写的《古钱谱》,讲叙的相当齐全,很有特色,卢灿看过他的书籍。

    卢灿还知道,此人在1916年主持发掘东山龟岗古墓,并在《冈州考》一书中,断定其为南越王墓冢。这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一次发掘南越王国的历史遗迹,给后来的岭南文化考证,提供很多线索和参照。

    另外,他的藏书颇丰,他的学生黎昀,在《谭镳所藏古物歌》中有“先生chā架三万篇,嗜好日与古为缘”之句,来形容他的藏品之丰的。

    王鼎新冒出一句,“他家的书,多着呢,整整两大房间。”

    “老先生的藏书呢?还在吗?”提到收藏,卢灿分外来劲。

    这个话题稍显沉重,卢嘉锡看了眼另一侧陪同自己一行的江门市工作人员,“当时我离开新会时,他家家境还算可以,不知道藏书还在不在。”

    那位工作人员神情有些尴尬,看来他也知道谭家。他搓搓手,答了一句,“应该都还在,不过在镇公所公家仓库中。”

    车内再度沉默,卢灿坐直身子,“魏先生,不知道稍后您能不能辛苦辛苦,帮我问问,谭家的后人还有哪些?那些藏书究竟在哪儿?”

    “我在香江开设一家博物馆,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我出外汇卷,买这些书。您看行吗?”

    昨天卢灿一行住宿在新会,因此江门的领导不太好出面越境到新会来,只派来一位带路的。这位陪同的干部,是市侨联的人,魏吕明,三十来岁。

    侨联,专门和华侨打jiāo道的,基本都是八面玲珑的角色。

    他立即满口答应,“瞧卢先生说的,别这么客气,我稍后见到公社领导,帮您问问。不就是一些老书吗,应该没什么问题。”

    卢灿松了口气!

    提及此事后,车厢内再也没人说话,大家都把目光投向窗外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南方经济活跃,这一带又靠海,民生经济,比卢灿想象中要好得多。远处有不少青砖瓦房,公路旁边遇见的孩子,穿着虽然破旧一些,但很整洁,人也很精神。

    其实,此时香江普通人家的生活水准,比内陆强不到哪儿去。想想两年半前的孙瑞欣,和爷爷还住在窝棚中呢。

    想到这,卢灿忍不住回头看了眼,她正拉着田乐群的手,两人脑袋抵在一起,不知嘀嘀咕咕什么呢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