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

分段阅读_第 738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可能有人忌讳啊。

    “李老,既然书籍馆要单开馆,那就开两馆,藏品不够,我来想办法。”卢灿抬抬手。

    “这可是你说的哦?可不要反悔!”

    李老还以为卢灿年轻不懂图书馆的事务,怕他好高骛远,“单馆书籍至少要三千册,才能供轮换,双馆的话,至少需要七千本古籍,才可能填补轮换、修补的缺项。你现在最多只有两千五百册,真的有办法?”

    有办法么?

    有啊!卢灿已经决定,今年年底一定要去内陆一趟!

    那里的古籍,多得不要不要的!去琉璃厂、报国寺这些地方,捎带着弄回两车!

    卢灿更想去见见张博驹前辈,他一直没回信,让卢灿颇为不安。

    当然,还有几处宝藏,他也想去看看,尤其是掩藏在君山的师门秘藏。如果能挖,早点取回来,心安。

    谢绝李林灿的好意,他笑着摆摆手,“我年内走一趟内陆,搜罗一点古书,应该没什么危险。”

    “这样啊……”李林灿沉吟片刻后没说话。

    他对内陆的印象说不上好坏,当年也是随大流来到台岛,这些年皓首穷经,对两岸的事务关心的不多。在他看来,去一趟就去一趟,没什么大不了的。

    奎荣可是有些担心,咂咂嘴想要阻止,又没说出口。这件事还是回去汇报师傅后,再让师傅决定是否劝阻吧。

    卢灿将目光落在下面这一本上。

    靠!他惊得直接站起身来,话语也变得口吃起来,“这……这……”

    这本书的开本,和《永乐大典》一模一样!

    不过是简装版,桑皮纸封皮,灰色调,封皮中间墨本楷书四个大字“文献大成”!

    右侧是小楷“一东”,下方是墨笔楷书“第三百九十一卷”。

    “这……这是《永乐大典》的初稿?不是说毁于正统十四年的金陵文渊阁大火了吗?”

    这本书真的让卢灿惊到了!

    如果说《永乐大典》正本的存世还有一线希望,那《文献大成》就是传说!

    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为消除“靖难之变”的影响。

    他是以武力从侄儿手中夺得帝位,这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当时,很多朝臣和知识分子都认为是倒行逆施。

    朱棣认为编撰群书可以把大批知识分子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埋头于断简陈编之中,可以使他们钳口不言,无暇多问政事。

    他想要的是一套旷世之书,来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为此,安排总撰修官解缙统筹全局,安排国子监祭酒胡俨为总裁官,统筹全局,开始撰修这套震古烁今的鸿篇巨制。

    可惜,聪明绝世的解缙,通晓天文地理的胡俨,两人都没能摸透大帝的心思。

    他们组织了一百四十七人,花费一年多的时间,编出一套五百四十九册的《文献大成》。于永乐三年孟月呈jiāo给成祖朱棣。

    朱棣一看,哟呵?这么容易就编完了?那我的心思不是白花了?

    内容正确,政/治不正确。

    解缙和胡俨两人的心血自然是白费了。

    大帝一句话“所纂尚多未备”,将一百五十人一年多的心血,全部白费。

    两人聪明一世,可最终还是未能明白永乐大帝的心思。

    永乐三年夏,朱棣再度责令重新编修大典。这一次,他派出绝对心腹,黑衣宰相姚广孝(道衍大师)为总撰修,组织大批人马,参与此事。

    姚广孝深知朱棣的心思,这一次,搜罗的范围更广,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道卜医僧、士农工商无所不包,动用两千多人,搜罗古书十一万三千册,历时四年多,终于完成煌煌巨制《永乐大典》。

    那《永乐大典》之前,解缙、胡俨版的五百多册《文献大成》,去哪儿了?

    这又是一个历史谜题。

    《明金陵史话》曾经记录过一笔。

    这套五百多册的《文献大成》被充当成新版的《永乐大典》资料,堆放在金陵文渊阁(可以看成明代最大的图书馆)。同时它又记录到,正统十四年秋(1449年),金陵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付之一炬。

    也就是说,五百多册《文献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